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部分,廣東九章,賴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至今還有多少人因瞻望而引頸。
憶冼星海
·茅 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生於浙江桐鄉縣。現代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1920年任《小說月報》主編,1921年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曾擔任“左聯”執行書記。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949年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長職務。有《茅盾全集》傳世。
和冼星海見面的時候,已經是在聽過他的作品(抗戰以後的作品)的演奏,並且是讀過了他那萬餘言的自傳(?)以後。(這篇文章發表在延安出版的一個文藝刊物上,是他到了延安以後寫的。)
那一次我所聽到的《黃河大合唱》,據說還是小規模的,然而參加合唱人數已有三百左右;朋友告訴我,曾經有過五百人以上的。那次演奏的指揮是一位青年音樂家(恕我記不得他的姓名),是星海先生擔任魯藝音樂系的短短時期內訓練出來的得意弟子;朋友又告訴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揮,這次的演奏當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實說,儘管“這是小規模”,而且由他的高足,代任指揮,可是那一次的演奏還是十分美滿;———不,我應當承認,這開了我的眼界,這使我感動,老覺得有什麼東西在心裡抓,癢癢的又舒服又難受。對於音樂,我是十足的門外漢,我不能有條有理告訴你:《黃河大合唱》的好處在哪裡。可是它那偉大的氣魄自然而然使人鄙吝全消,發生崇高的情感,光是這一點也就叫你聽過一次就像靈魂洗過澡似的。
從那時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樣一個人呢?我曾經想象他該是木刻家馬達(湊巧他也是廣東人)那樣一位魁梧奇偉,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們又告訴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歡說笑,話匣子一開就會滔滔不絕的。
我見過馬達刻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執筆沉思,大的斗篷顯得他頭部特小,兩眼眯緊如一線。這人就是冼星海,這幅木刻就名為《冼星海作曲圖》。木刻很小,當然,面部不可能如其真人,而且木刻家的用意大概也不在“寫真”,而在表達冼星海作曲時的神韻。我對於這一幅木刻也頗愛好,雖然它還不能滿足我的“好奇”。而這,直到我讀了冼星海的自傳,這才得了部分的滿足。
第五章 耀眼的星光道(2)
從星海的生活經驗,我瞭解了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有這樣大的氣魄。做過飯店堂倌,咖啡館雜役,做過輪船上的鍋爐間的火夫,浴堂的打雜,也做過乞丐,———不,什麼都做過的一個人,有兩種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壓倒,雖有抱負只成為一場夢,又一是戰勝了生活,那他的抱負不但能實現,而且必將放出萬丈光芒。“星海就是後一種人!”———我當時這樣想,彷彿我和他已是很熟悉的了。
大約三個月以後,在西安,冼星海突然來訪我。
那時我正在候車南下,而他呢,在西安已住了幾個月,即將經過新疆而赴蘇聯。當他走進我的房間,自己通了姓名的時候,我吃了一驚,“呀,這就是冼星海麼!”我心裡這樣說,覺得很熟識,而也感得生疏。和友人初次見面,我總是拙於言詞,不知道說些什麼好,而在那時,我又忙於將這坐在我對面的人和馬達的木刻中的人作比較,也和我讀了他的自傳以後在想像中描繪出來的人作比較,我差不多連應有的寒暄也忘記了。然而星海卻滔滔不絕說起來了。他說他剛出來,就知道我進去了,而在我還沒到西安的時候就知道我要來了;他說起了他到蘇聯去的計劃,問起了新疆的情形,接著就講他的《民族交響樂》的創作。我對於音樂的常識太差,靜聆他的議論(這是一邊講述他的《民族交響樂》的創作計劃,一邊又批評自己和人家的作品,表示他將來致力的方向),實在不能贊一詞。豈但不能贊一詞而已,他的話我記也記不全呢。可是,他那種氣魄,卻又一次使我興奮鼓舞,和上回聽到《黃河大合唱》一樣。拿破崙說他的字典上沒有“難”這一字,我以為冼星海的字典上也沒有這一個字。他說,他以後的十年中將以全力完成他這創作計劃;我深信他一定能達到。
我深信他一定能達到。因為他不但有堅強的意志和偉大的魄力,並且因為他又是那樣好學深思,勇於經驗生活的各種方面,勤於收集各地民歌民謠的材料。他說他已收到了他夫人託人帶給他的一包陝北民歌的材料,可是他覺得還很不夠,還有一部分材料(他自己收集的)卻不知弄到何處去了。他說他將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載,儘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謠,然後再去蘇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