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部分,廣東九章,賴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現在我還記得的,是他這未來的《民族交響樂》的一部分的計劃。他將從海陸空三方面來描寫我們祖國山河的美麗,雄偉與博大。他將以“獅子舞”、“劃龍船”、“放風箏”這三種民間的娛樂作為他這偉大創作的此一部分的“象徵”或“韻調”(我記不清他當時用了怎樣的字眼,我恐怕這兩個字眼都被我用錯了。當時他大概這樣描寫給我聽:首先,是讚美祖國河山的壯麗、雄偉,然後,獅子舞來了,開始是和平歡樂的人民的娛樂,———這裡要用民間“獅子舞”的音樂,隨後是獅子吼,祖國的人民奮起反抗侵略者了)。他也將從“獅子舞”、“劃龍船”、“放風箏”這三種民族形式的民間娛樂,來描寫祖國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預備在旅居蘇聯的時候寫你這作品麼?”我這麼問他。“不!”他回答,“我去蘇聯是學習,吸收他們的好東西。要寫,還得回中國來。”

那天我們的長談,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見面,誰又料得到這就是最後一次啊!“要寫,還得回中國來!”這句話,今天還在我耳邊響,誰又料得到他不能回來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在寫這小文的時候還覺得我是在做噩夢。

我看到報上的訊息時,我半晌說不出話。

這樣一個人,怎麼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這樣想:當在國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萬里,且經受了生活的極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時候,他大概還覺得這一段“儻來”的不平凡的生活經驗又將使他的創作增加了綺麗的色彩和聲調;要是他不死,他一定津津樂道這一番的遭遇,覺得何幸而有此罷?

現在我還是這樣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開頭他就會講述這一段顛沛流離的生活,而且要說,“我經過中亞細亞,步行過萬里,我看見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許多題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時間永遠不能磨滅我們在西安的一席長談給我的印象。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五章 耀眼的星光道(3)

一個生龍活虎般的具有偉大氣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遠坐在我對面,直到我眼不能見,耳不能聽,只要我神智還沒昏迷,他永遠活著。

(選自《茅盾全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

冼星海(1905—1945),廣東番禺人。我國現代音樂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音樂家,被譽為“人民音樂家”。作有《黃河大合唱》、《到敵人後方去》、《太行山上》等名曲。因積勞成疾,於1945年逝世於蘇聯。1983年,政府為客死蘇聯38年的冼星海在廣州白雲山旁麓湖之畔營建了陵墓。

第六章 激盪的正氣歌(1)

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中國歷史上的龍爭虎鬥大都在中原地帶上演,因此英雄豪傑大多出自燕趙。

這種情況在宋元易代之際有所改變。文天祥在珠江入海口伶仃洋中發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英雄浩氣從此迴盪嶺南。宋室覆亡後,懷有民族氣節的中原人紛紛南移到廣東,廣東成為接納中原移民的地方。明朝覆亡後,又有大量中原人士南遷廣東。他們大都是不願投降或為新朝所用計程車家大族。他們,既可視為前朝遺民,也可視為中原移民。

移民的身份與遺民的思想,使廣東人逐漸形成“孤節苦勞,忠勇義烈”的新的族群精神。誠如吳道鎔在《勝朝遺民錄序》說:“夫粵人自好,天性然也,居常蹈利則若慚,赴義則若渴,其倡導也易為力,重以同志之羽翼,師友之講明,翕合類應,漸漬成俗。故宋崖山則安之亡也,烈士殉於前,遺黎慟於後矣。明之亡也,桂王西奔,吾粵倡義為牽綴之師,同志響應,其敗者沉身殞族,瀕九死而不悔;其存者間關奔走,亦至萬不可為而遯居窮山,或溷跡方外以終。餘若一介草茅,抗節高蹈者,復所在而有,視宋之亡加烈火焉。凡此皆吾粵數百年醞釀潛蓄之正氣,不幸值世變而於諸君子一襮,皆積久而不可遏如此。”對此,晚清革命學者章太炎是有感觸的,他認為“粵中昔多志士”。

在晚清時代,廣東又向海外大量移民。革命和尚蘇曼殊曾以廣東人移居海外為例,痛斥廣東人不愛國,有“天然媚外之性質”。其實蘇曼殊自己也是廣東移民後代,他長年旅居日本,但他卻有愛國思想。所謂“天然媚外”,言之過甚。梁啟超對廣東海外移民的看法就與蘇曼殊不同,他認為:“廣東人旅居外國者最多,皆習見他邦國勢之強、政治之美,相形見絀,義憤自生。故中國數年以來,朝割一省,夕割一郡,內地之民,視若無睹,而旅居外國之商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如戲

孤悟

不朽天途

天馬行空

錦桐

閒聽落花

被鴿子o偷聞資訊素後

慕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