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彩虹重現,浮游雲中,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傷害的可能性就越大。

這方面的結果已經在美國越戰退伍軍人中得到了證實。比如讓那些有共同遺傳基因和相同成長環境的同卵雙胞胎兄弟去參軍,後期結果發現,經歷戰爭越多,患嚴重心理障礙如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危險性就越大。當然,如果在兒童早期經歷過創傷打擊,特別遭遇過親密關係的人(如父母、親戚)的虐待,很可能在長大以後遇到任何其他應激性生活事件(如車禍),都將成為壓力應激迴圈的最後一擊。所以,本書在第三章將談論兒童最常見的心理創傷形式——目睹暴力。

正因為如此,有些事情,一次並不足以構成壓力,但長期累積下來,卻成為重大的壓力來源,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就在於很多遭遇心理創傷的人,就容易再次遭遇不幸。正如筆者所做的調查,長大以後遭遇*待的女性,其實有不少人在青少年時期就曾遭遇過類似的*待。對於這種連環應激的現象,應對創傷的最好辦法就是避免再次受到傷害!

7第一章地震:讓我的傷痛走多遠7第一章地震:讓我的傷痛走多遠剛才說到,地震以後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可能與兒童早期的創傷經歷有關。然而,有人就會問“我有這些心理問題,是不是以前遭受過*待,只不過是我忘記了而已。

第一章地震:讓我的傷痛走多遠(7)

更糟的是,“如果我不能回憶,是不是就證明我已經被虐待過 ”。因為本書所談到的一些心理問題 ——焦慮、抑鬱、吸毒、自傷、自殺等,確實都可以因為精神打擊,比如兒童虐待、家庭暴力、車禍、地震而引起。但是,如果你出現了上述症狀,並不意味著你早年遭受過虐待!因為這些心理問題也多見於一般普通人群身上。

因為,現在的研究表明,嚴重的心理問題或者精神疾病,還與很多身體內的異常改變有關,包括生理內分泌因素、遺傳、發育的因素等。比如,產後由於內分泌的變化,就容易出現產後抑鬱症。如果雙親中有人患有精神疾病,那麼孩子患精神疾病的危險將明顯增加。儘管如此,準確地說,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嚴重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的真正病因並不清楚,而生理、心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這些疾病,而精神打擊如地震災難只是其中因素之一。所以記住一句話:症狀不能簡單推斷出原因。

有一個患抑鬱症的女孩,25歲。地震發生時,她正在災區某縣城6樓工作,當時房屋搖晃得很厲害,她感到非常害怕與恐懼,但之後她很快和其他同事一道,投入到緊張的生產自救和救助他人的行動當中。她的發病始於4周以前和男友分手,因為她發現男友已經和其他女性同居,那時已經離發生地震有5個月了。2周後男友返回,表示願意繼續和她在一起,希望她能原諒,但她的抑鬱症狀仍然持續加重。10歲時,其父親有過突然離開家庭和其他女人同居的經歷。父親有兩次抑鬱、躁狂治療的歷史。

透過這個例子,不難發現,該女孩抑鬱症發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遺傳因素是明確的,其父親有兩次抑鬱、躁狂治療史,說明她有患精神疾病的素質基礎。影響深遠的是兒童早期的不幸經歷,父親突然離家出走。最近半年內的地震驚嚇、抗震救災、和男友分手的多重壓力直接誘發了抑鬱發作。但為什麼男友返回以後,病情並沒有好轉呢?很可能因為男友的再次出現,讓她很快把男友和其他女性同居的事件與10歲時父親的類似經歷聯絡在了一起,使她再次出現兒童時期的那種傷心、害怕和恐懼的情緒,從而進一步加重了抑鬱症狀而構成了疾病的維持或加重因素。

需要提醒的是,有遺傳因素,並不代表一定發病。正如我們每個人身體內都帶有很多的疾病基因,通常是靜止的,不一定都有功能存在,何況我們體內還有大量的保護基因讓個體免予發病。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比如持續的心理壓力累積,已經超過了保護基因的防禦作用,就可以誘使這些精神疾病基因活化出功能而表現為精神疾病。

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現代的科技還不足以去消除我們體內疾病基因的話,那麼改變可以改變的因素,便成了我們想真正擁有健康的努力。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由四個元素組成:一是父母遺傳,佔15%;二是環境,佔17%,其中社會環境佔10%,自然環境佔7%;三是醫療、醫院、技術,佔8%;四是個人生活方式、生活行為,佔60%。也就是說,決定一個人的健康的因素中,基因加環境,有32%可能是一時改變不了的,但有68%可以人為控制。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一章地震:讓我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