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彩虹重現,浮游雲中,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傷痛走多遠(8)

8第一章地震:讓我的傷痛走多遠8第一章地震:讓我的傷痛走多遠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反覆強調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沒有心理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又從何談起;反過來,沒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又何來心理健康,何來健康的身體。在某種意義上說,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心理健康的直接體現,而這些只要我們透過努力就可以逐步達到的。

從理論上講,當災難的威力過於強大以後,我們個人的所有資源都將被擊垮,包括生命瞬間可以消失殆盡。這是從單一個體的角度來說,我們其實非常渺小,與大自然鬥爭,可以說不堪一擊。所以,我們的生活要適應自然規律,不能逆自然規律而動,否則將遭到自然界的報復。愛護自然,更多的是愛護我們自己。但對人類整體而言,災難的強度也將因地區而異。居住在不同地區的人,所面臨的災難損害的強度也不一致。如果把外來的精神打擊(比如地震、戰爭、暴力攻擊)和個人的應付資源作一個比較的話,不難看出,打擊強度越大,個人心理應付壓力的能力越弱,那麼產生嚴重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反過來,如果打擊強度越小,個人應付壓力的能力越強,那麼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小。

這就是說,儘管心理創傷的定義就是人們心裡難以抵擋的傷害,但是很多人還是能從心理創傷的陰影中很好地走出來。當然,地震初期的人們普遍的心理反應,只是人類面臨困境時的本能反應,不等同於疾病。正如前面所說,這種反應只要不嚴重,只要持續時間不要太長,比如最多不超過6個月,那麼就是一種正常範圍的保護個體的反應。因為,這種反應首先表明,你還活著;其二,表明你有作出反應的能力。比如,別人罵你,你會察覺出別人傷害了你,你會作出生氣反應的能力。相反,當遭遇強大打擊比如地震創傷以後,有很多人都表現出麻木、情感冷漠的反應,並不是恐懼、悲傷和哭泣,這符合哲學上“物極必反”的原理,即強大的精神打擊可以讓人表現出相反的一種狀態。其實,這種看似無反應狀態,本身也是一種狀態,是一種災後最糟糕的心理反應狀態,恰恰需要我們更加主動地去關心和撫慰,因為強大的精神打擊已經摧毀了他主動求助他人的能力。

所以,地震災難,可以導致所有的人出現焦慮、抑鬱、無助、恐懼、煩躁的情緒體驗,但並不會導致所有的人都患嚴重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或者說,有相當一部分人本身具有很強的自我修復心理創傷的能力,或者只需要傳播災後心理應對的一些簡單知識,或者只需要接受一些傳統意義上的心理撫慰,就能很快走出心理創傷的陰影。從這個意義上講,面上的科普宣傳就顯得猶為重要,是低成本、廣受益的事情。

第一章地震:讓我的傷痛走多遠(9)

但為什麼又要主張在早期積極開展心理援助呢?一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很難預測哪些人日後會患精神疾病,哪些人不會。只能夠做到機率上的估計,如哪些人更容易患病,哪些人患病的可能性會低一些。但現在的經驗已經表明,在早期對高危人群如地震傷員、有遇難親屬的家屬、救援人員、兒童、老年人等進行心理援助將大大地降低隨後精神疾病的發生率。二是,因為一旦患精神疾病,常常難以治癒,或者需要比較長的療程,病情容易反覆。正如前面所說,精神疾病其實是消耗人類資源最多的一類疾病,所以貴在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9第一章地震:讓我的傷痛走多遠9第一章地震:讓我的傷痛走多遠前面談到,有很多事件都可以造成心理創傷,並且有些事件在平時的生活中還並不少見。而本書在不同的章節,也會同時論述到地震以外的其他創傷性事件,因為地震畢竟是一件發生頻率很低的事件。正如前面所說,應對地震心理創傷是當前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減少地震以後更多的其他創傷性經歷也是避免心理創傷的重要方法,這也是本書著眼於未來,著眼於改善地震之後遠期生存方式、遠期生活質量的目的所在。為了論述的方便和內容的系統性,有必要例舉一下其他的創傷性事件。當然,本書所強調針對地震的心理應付方法,其原理同樣適合其他形式的心理創傷。

我們大多數人沒有經歷過戰爭,對戰爭恐懼的理解還不全面。戰爭的殘酷不言而喻,我們對心理創傷的理解很多時候都來自長時間的戰爭經歷。真正推動科學界對心理創傷的研究就來自越南戰爭之後。戰爭的本質就是死亡與受傷的威脅。所以,士兵們常常處於警戒狀態,以免遭到意外的攻擊。發生在戰爭中的創傷經歷不僅反反覆覆,而且往往是多種形式的創傷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