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部分,宛如夢幻,青澀春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交到他手上的時候,不過只有煊赫的名聲而已。但他自小勤奮好學,加上天武、持統二帝感念中臣鐮足之功,對其關懷有加,689年,任其為判事職,使其正式開始了輝煌的政治生涯。
草壁皇子也和藤原不比等交好,臨終前授以佩刀,要他竭誠輔佐自己的兒子輕皇子,也就是後來的文武天皇。在文武朝,不比等升任正三位大納言,其後又升任第二位右大臣,接近了人臣的頂峰。
日本中世官制在《大寶律令》中成型,中央官模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設定二官八省一臺和五衛府。二官為主管祭祀的神祗官及最高行政機關太政官,太政主官為太政大臣,輔官為左、右和內大臣,其下還有大、中、少三級納言等官,統轄中務、式部、治部、民部、刑部、大藏、宮內八省;一臺為司監察的彈正臺;五衛府指警衛宮廷的衛門府、左右衛士府和左右兵衛府。最初正一位太政大臣僅授予皇族,並且經常由東宮兼任,總攝朝政,作為人臣,最高是左大臣,其次為右大臣,都為正二位——相當於我國的正二品官銜。
因為日本的官員品級也模仿中國,設一到九位,每位分正、從兩級(九位則分大初位和小初位),三位以下各級還分上、下(中國的九品制,是五品以下分上、下)。四位以上(含)官員可以參加朝議,稱殿上人,四位以下則稱殿下人。
《大寶律令》再度確定班田制,為了便於實施,也模仿唐朝建立戶籍制度。不過唐朝一戶平均為四到五人,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庭,而日本的戶也稱為“鄉戶”,平均在二十人上下,不僅數輩同居,甚至引入相當多不具有血緣關係的成員,好象一個個小的“氏”或者“部”,這也是奴隸制殘餘仍廣泛存在的重要證據。
《大寶律令》還規定了全國的軍事機構,中央設五衛府,地方上由各國國司掌控數個軍團,此外在九州設太宰府管轄下的防人司,以防外國入侵,陸奧設鎮守府,防備蝦夷——所謂蝦夷,一說即指阿伊努人,是東北部地區的土著居民,另說是開化較晚的大和族的一個分支。
《大寶律令》規定了新的身份制度,全部日本人都被劃分為良民和賤民兩個等級。所謂良民,也稱公民,包括皇族、貴族和廣大自由平民,也包括半自由的農奴;而賤民則指改新以後仍未被解放的奴隸,包括世代守衛皇陵者,以及公私奴婢,等等。法律不允許良民和賤民通婚,一旦通婚生下子女,也都歸為賤民一列。
文武天皇以《大寶律令》而著名,但他的統治時期卻並不長,大寶二年〔702年〕,上皇〔指退位的天皇〕持統女帝去世,5年後文武天皇也嚥了氣。文武天皇的兒子首皇子年僅七歲——和他老爹喪父時候一般大——於是天皇的母親,也就是草壁皇子的皇妃阿閉〔原字為門中一個下字〕皇女登基,改元和銅,是為元明女帝。有了持統女帝的先例,皇子年幼,由其母或祖母暫代為天皇,似乎已是順理成章之事。
元明女帝繼位後即下詔營建新的都城,地址選在大和北部的奈良地區,建設式樣完全模仿唐都長安。和銅三年〔710年〕正式遷都,名平城京,號稱“小長安”。這座都城東西約4。2公里,南北約4。8公里,居中鋪設了南北向的寬闊的朱雀大街,將城市分為左京和右京兩部分,每部分東西分為四塊,每塊又由九條大路隔開,形成數十個“坊”,佈局相當規整。都城北部正中設有所謂“內裡”,也即是皇宮。
遷都平城京以後,日本就此邁入了“奈良時代”,這是一個徹底崇尚唐風,無時無處不模仿和學習大陸文化的時代。
●奈良朝和天平文化
世傳聖德太子的畫像,頭戴烏紗襆頭,帽翅曲折上結,身穿圓領長袍,腰橫玉帶,佩著直身雙刃的長劍,足登“烏皮履”,手捧笏板,無論從哪個方面去觀察,都象極了一位唐朝官僚,而不象是個日本人。然而這正是奈良時代日本官員的普遍裝束,他們穿唐裝、寫漢字、讀漢書、作唐詩,完全沉迷於西方傳來的大陸文化中而不能自拔。
然而其實這個時候,日本還不算是徹底統一的。大化改新以後,大和朝廷將所轄領土劃分為五畿七道,所謂“五畿”,是指統治中心的五個國〔大和、河內、山城、攝津、和泉〕,所謂“七道”,是指東山道、東海道、北陸道、山陰道、山陽道、南海道和西海道,每道下轄數國。然而一直到奈良初期,東山道的最東北端和西海道的最南端,都還沒有被統一。
東北地區大部分領土仍掌握在土著蝦夷族手裡,對此,奈良朝廷多次派兵東征,還修建道路,從東海、東山、北陸等道強迫移民到東北地區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