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張靜江、張石銘家族,青澀春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0年代初至今一晃又是四十多年過去了,橋上的那些石板也該掉光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是一人多高的蘆葦。

那麼,既然老宅院與新宅院僅一牆之隔,當年為什麼沒被日本人燒掉呢?推算起來,大概要歸功於那高出屋頂一二丈高的封火牆了吧。高高的封火牆把張家老宅院緊包密裹,就為後人留下了一座今天的張靜江故居。

txt小說上傳分享

4。張石銘適園藏書譽滿天下(1)

現存臺灣中央圖書館的適園三代藏書

現在臺灣中央圖書館的善本書庫裡,收藏著一大批張氏家族的藏書,是張石銘、張芹伯、張蔥玉祖孫三代的藏書。

據該館老研究員蘇精先生撰文介紹說:“張鈞衡(石銘)祖孫三代的這些圖書,四十年來一直是中央圖書館所獲的最大宗而且最完整的故家舊藏,目前該館約十四萬冊善本書籍中,適園三代的印記最多。這大批古本珍籍灌注私人心血於先,繼之公家力量保藏於後,傳諸久遠可待。比起蔣氏‘傳書堂’的灰飛煙滅、或嘉業堂的離散四方,真是幸運之至。張氏父子、祖孫是可以了無遺憾了。”9

這些足以“了無遺憾”的藏書究竟是些什麼書呢?

蘇精先生在《藏書之鄉 藏書之家——張鈞衡適園》一文中介紹說,張石銘適園藏書的精華主要有幾個方面:

首先是豐富的宋元珍本藏書。

在1916年張石銘印行《適園藏書志》時,他的藏書就已達宋刊本45部、元刊本57部;到他的長子張芹伯(乃熊)編《芹圃善本目錄》時,所藏宋刊本已達88部、元刊本已是74部了,這就不得不令人肅然起敬。其實,這個數字還不是適園宋元版本的全部。

據張芹伯的三兒子,現年70歲、寓居蘇州的張澤璂先生說,在《芹圃善本書目》上著錄的還不是適園善本的全部,因為在1941年(鄭振鐸代表重慶方面前來收購古籍)之後,家中還留有不少藏書,這些書後來分為三個部分散出。

一部分在1950年代初,張蔥玉與鄭振鐸再次來到張芹伯家(當時張芹伯已去世,其夫人郭後全尚健在),動員家屬向國家捐獻藏書。張家捐獻了一批書,其中仍不乏宋元版本,張蔥玉事後還有獎狀送來(這個獎狀後來毀於十年浩劫)。至於捐書的詳細目錄,也毀於十年浩劫,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部應有記錄。另一部分在1950年代後期及三年困難時期,張芹伯夫人為了生活逐漸賣掉了。最後一部分,是郭後全留給三兒張澤璂的一部善本書。因為解放後張澤璂在蘇州一家工廠工作,生活不富裕,其母為其補充營養,給了他一部其父留下來的古書。張澤璂後來將此書帶到蘇州,在護隆街的古舊書店裡賣掉了。由此可知,張氏適園藏書的精華遠遠不止《適園藏書志》和《芹圃善本書目》上著錄的內容,其宋版書的總數,恐怕已經超過了100部。10

在他們父子相傳的宋版書中,有一部較特殊的《東都事略》130卷,是從晚清皇室怡賢親王家中流出來的,上面欽有“怡府世寶”、“明善堂”、“安樂堂”等印記,後來流落到日本。民國初年被法律專家,同時也是大藏書家的董授經(董康)所購得,帶回國內。張石銘以千元之價收歸入庫。這部書在目錄頁的後面刻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覆版”兩行牌記,其作用類似於目前“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之類,可知從那時起,人們對版權的保護意識就已經覺醒了。

張石銘的宋版書中還有兩部很有意思的書,即《北山小集》和《李賀歌詩編》,這兩部書都是利用當時廢舊的公文紙的背面印製的,用的是宋孝宗乾道年間(1165~1173),手寫的官府賬簿冊紙,其中官銜和人名、年月和記項,均歷歷可辨,甚至上面還留下了不少宋代的關防朱印,這真是一部難得的八百多年前的官府經濟史料。《李賀歌詩編》在20世紀70年代,已由臺灣中央圖書館以線裝仿古的形式印行,上海古籍出版社也在粉碎“四人幫”後的最初幾年中,印行了此書,是屬於“文革”之後最早解禁的古籍之一,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當時還有種說法,說是毛澤東很喜歡“三李”的詩歌。三李是指李白、李賀、李商隱。既然是偉大領袖喜歡讀的書,自然是古典文學中的精華了,其社會影響就遠遠超過它的版本價值和學術價值,成了印刷數十萬冊的暢銷書。這大概是張石銘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吧。

其次是有數量驚人的抄本、稿本和名人批校本。

電子書 分享網站

4。張石銘適園藏書譽滿天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隨身空間鄉村小神醫

郭家七叔

開局一個金錢掛

晨鍋鍋

愛上天使

卡車

圓心

紫色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