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可憐的必然性,財色,叨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的時候,問題的出現的責任不在於中央政府,也不在於企業,而在於居中的地方政府。
或者有人說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企業的事情,跟地方政府有什麼關係?事實上卻正是如此,因為地方政府是要追求政績的,在全面推動企業改制的時候,如果伊利這麼大的企業不有所行動的話,那就是地方政府的工作沒有做到位。
但是事實上地方政府所關心的除了政績之外,其他的都在其次了,因此伊利改制如何改,是否存在什麼黑幕或者貓膩,就不是他們所關心的事情了。
可是如果伊利不改制,那麼就是地方政府的工作有缺失,是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的。
伊利股份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紅旗奶牛廠,一九八四年改名回民奶食品加工廠,一九九二年股份改制,一九九五年九月發行一千七百一十五萬公眾股並於一九九六年上市。
鄭俊懷歷任廠長、總廠廠長、股份公司董事長、總裁。
和絕大多數中國第一代企業家一樣,伊利股份能從一個內蒙古的奶品加工廠發展成中國奶業無可爭議的老大,鄭俊懷功不可沒,可以這麼說,沒有鄭俊懷就沒有伊利股份。
而伊利股份一直就是績優股的代表。
以目前的季報表明,伊利上半年的主營業務收入是四十五億元,毛利潤是二點五億。伊利股份總股本是三點九億,單股業績已經達到六毛四,更為可貴的是,這樣的業績是在股本連續多次的轉送和增配高速擴張之下達到的,現在伊利的流通股是兩億五千萬股,較上市之初擴張了將近十五倍。
伊利股份不但是個績優股,而且還是一個能給投資者帶來紮實回報的藍籌股。
開啟伊利股份的F10,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從伊利股份上市之後,伊股就沒有停止過現金分紅,即使在十送十的方案實施的同時也是如此。
雖然伊利上市之後透過配股和增發再融資的資金量不是一個小數,但是堅持每年給投資者現金分紅的舉動在上市中可以稱絕無僅有,而且現金分紅的數額累計相加也不是一個小數額,投資伊利股份的投資者的確得到過豐厚的回報。
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鄭俊懷是個幹事業的人,是一個能給投資者帶來回報的董事長,這一點和其他一些玩弄資本運作手段的上市公司們有著本質的不同。
但是現在鄭俊懷和他的高管團隊卻面臨著虛假業績和挪用資金兩項指控,這兩項指控將鄭俊懷身上的光環打得寸金不留。
挪用資金絕對不是指國債投資,直接的後果是暴露了伊利高層的違規持股。
一九九九年底,伊利股份為解決管理層持股問題,由公司兩名中層張顯著和李永平出面成立了華世商貿公司,接受法人股轉讓。
今年又以伊利高管家屬的名義增資持有公司法人股八百四十多萬股,成為伊利股份的第五大股東。多日之後,華世商貿的股份才轉讓給用於管理層激勵的呼和浩特市啟元投資公司。雖然伊利的澄清公告中稱,轉讓的遲緩是因為證監會頒佈了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協議轉讓的規範意見,但是,伊利股份並沒有能夠解釋管理層一千五百萬元的收購款來自何方?
雖然從消費市場觀察,伊利依然是一個深受歡迎的品牌,但是乳業市場的競爭已經白熱化,這較之伊利成名的時代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伊利的利潤率肯定會下降,這一點其實伊利從來就沒有否定。
另外一方面,從伊利出走的蒙牛老闆蒙根生本來就是伊利的銷售總經理,蒙牛的成長速度和擴張能量並不輸於伊利的顛峰期,尤其是蒙牛上市之後更是和伊利站在一條起跑線上,雙方的基地企業、生產線、市場、渠道極其相似,蒙牛對於伊利的擠壓可想而知。
伊利股份令京城新聞界難忘的還有一大隱痛,那就是藉助公關公司抵毀中傷蒙牛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把幾乎所謂的主流媒體都裝到了套子中,這件事雖然和業績沒有直接的關聯,但是可見伊利的市場競爭已到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鄭俊懷的心態發生了重大病變。
有人說,鄭俊懷至此是MBO惹的禍,不過範無病分析之後就認為,雖然看起啦是有人設套,但是鄭俊懷中的還是自己的埋伏,畢竟有了私心,人格就不會繼續高尚了,畢竟假公濟私還是犯法的,就是擱在國外也一樣。
伊利MBO並不可怕,可怕的是MBO的過程中分配不均,那地雷被引爆就只是個時間問題。
與鄭俊懷分道揚鑣的獨立董事一語道破伊利MBO事變的核心,“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MBO,不是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