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格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8部分,世界電影史,漂亮格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1960年以來,影片生產很為發達。在三年內(1962—1964年),臺灣共拍攝了434部長片,其中絕大部分(近400部)是講臺灣方言的影片,不足40部講中國國語的影片。這一數字說明臺灣每年平均生產145部影片,而它卻只有115家電影院(在總共201家影院中)全部或部分地放映亞洲各國的節目。講臺灣方言的影片無法輸往臺灣以外,所以它們每年的產量(130部)超過了能夠上映這類影片的影院數,如果這些統計數字是準確的話。
臺灣的大型故事片都是講中國國語的影片,大多和香港聯合攝製,邵氏兄弟公司也在臺灣設立分公司。這些影片中有的被選送參加歐洲的電影節。它們的場面極為豪華,而藝術上卻屬於亞洲最平庸的作品之列。例如李翰祥導演的兩部影片——《魔影》(1959年)和《楊貴妃》(1962年),不過是把溝口健二在《雨月物語》和《楊貴妃》裡早已用過的中國古老的故事重新搬上銀幕而已。
蒙古
1936年,在這個人口為100萬的人民共和國建立了一個製片洗印廠。這個國家在1952年有50家電影院和200個巡迴放映隊,後者隨著牧民和他們的牛羊到各遊牧地點放映影片。
最早的長片,如1936年的《蒙古之子》和1940年的《他叫蘇赫巴托爾》,都是蘇聯人攝製的。前一部影片由伊里亞·特拉烏別爾格導演,是一部由蒙古演員傑出地演出的作品,具有古代傳說的史詩格調。
《在邊境上》(1937年攝製)和《英雄貢戈爾》(1940年攝製)這兩部影片據我們所知是由蒙古人導演的。但從1950年到1955年,烏蘭巴托的製片廠好象只限於生產一些紀錄片,如彩色長紀錄片《蒙古》(1951年拍攝)是由蘇聯人特洛雅諾夫斯基在蒙古許多技師的幫助下攝製的。
到1957年,故事片恢復生產,尤其是那部《阻礙我們的東西》(R.多爾吉巴拉姆導演、烏爾坦桑編劇)更為成功。這是一部諷刺喜劇片,描寫一個蒙古人為了買收割機的一個配件到處奔波,徒勞地想從一個繁文瑣節的官僚主義機關取得一張必需的公文的經過。劇情非常生動,人物真實可笑,甘楚德爾的攝影技術具有新現實主義的優秀風格。在1960年由上一導演攝製的《如果我有匹馬》中和1965年由基西特導演的《友誼就是友誼》中也可看到同樣優秀的風格。這兩部風俗喜劇片比德吉格—基德的英雄色彩過濃的《人民使者》要感人得多。
越南
直到1935年,在這個當時還稱為“法屬印度支那”(包括越南、柬埔寨和寮國)的地方,有若干影片是由巴黎的一些公司攝製的,而唯一一部越南人自己攝製的影片(張信司的《巴德》)卻未能完成。
1939年,觀眾人次只有200萬,或者說,平均每年每人購票十分之一張都不到。大電影院屬於法國人所有,普通電影院則歸中國人所有。
大概在1940年左右,中國人在香港攝製了一部《鬧鬼的墓地》,由越南演員演出。影片質量平平,但是在越南觀眾中卻獲得極大成功,因為他們聽到影片中講他們的語言十分高興。大約也是在這個時期攝製了《金雲翹傳》這部越語片。在日本佔領時期,越南沒有生產一部影片。
從1945年到1954年,印度支那戰爭連續不斷。在法國,有人把影片譯製成越南語,還有10來部一半在巴黎、一半在越南攝製的影片。當時在越南既無製片廠,也無洗印廠。這些影片多半是報章連載故事片,完全受西方影片的影響。如黎柯在巴黎導演的《幾頁日記》,彩色片《舊河岸》或《無水無稻》都是如此,後一影片是在卡馬爾克①拍攝外景的(那裡的大片稻田是由越南勞工開墾出來的)。①卡馬爾克:法國南部地區,處於羅納河三角洲。——譯者。
對於《曇花一現》一片應該提一下,該片約攝於1950年,是根據一個古老傳說改編的,描寫一位青年經過多年分離後,同他的未婚妻結了婚,結果發現他娶的是一個鬼妻。這部影片完全是在越南鄉村與山區裡拍攝的,具有真實的當地色彩。
到1951年,整個越南只有80家電影院、3.5萬個座位,觀眾人次下降到平均每人每年購票一張。
北越
1948年以後,在胡志明政府控制的地區成立了一個電影處,使用從戰爭中繳獲的16毫米攝影機來拍片。在游擊區也設立了臨時的洗印廠,洗印供50個左右的巡迴放映隊使用的新聞片與短片。其中有一部是1954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