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格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8部分,世界電影史,漂亮格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931年,印度電影遭到一次危機,但在藝術上仍然有顯著的進步。從1920年開始,現代題材日益流行。莫漢·穆哈瓦尼既改編了象《泥塑馬車》這樣的古典戲劇,也把現代作家的作品,如獲得諾貝爾獎的泰戈爾的《巴利丹》或孟加拉省小說家查特吉①的《安德哈雷·阿洛》搬上銀幕。畫家巴布勞導演了他的最佳影片之一《斯瓦賈拉·陶蘭》。他的助手之一V.森達拉姆因為攝製《尼泰基·普拉卡爾》(1926年)也成了導演,他還為不久以後在浦那創立的“普拉巴特公司”出過不少力。森達拉姆導演的早期影片之一《祭品》強烈譴責把動物作為典禮上祭品的作法。在此後攝製的一系列影片中,森達拉姆抨擊了封建習慣與宗教迷信。要求民族獨立的呼聲在其他導演的影片中有所反映。如《憤怒》一片宣傳伊斯蘭教教徒和印度教信徒的友誼,但它的主人公太象甘地,以致嚴厲的英國檢查機關不作什麼刪剪,乾脆禁止該片上映。
①薩拉特·錢德拉·查特吉(1876—1938):印度的孟加拉語作家。——譯者。
第一部有聲片《阿拉姆·阿拉》是A.M.伊蘭尼導演的,音樂與舞蹈在片中佔了很大份量。《什林·法爾哈德》一片中也有42支歌曲,它居然獲得這樣大的成功,以致有一個旁遮普省的馬車伕坐著快車從邊遠地區趕來連看22場(據迦爾加先生的報道,本節引用了他寫的許多資料)。有聲片和唱歌片發展很快。1931年有聲片的產量還只有28部,無聲片產量達300部,到1935年有聲片達到233部,無聲片僅為7部。
為了普及印地語(同有文化的印度人之間交流的英語相對立),民族主義者主張在影片中只准使用印地語。但是,各種民族的電影日趨增多,使用的語言有十來種,在一個90%的人口為文盲的國家裡,這樣做法使電影擁有更為廣泛的觀眾。
三個大的製片中心在當時已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