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格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8部分,世界電影史,漂亮格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片,有的是馬來語片。有些影片是同香港聯合拍攝的,也有同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合拍的影片。
泰國
泰國在1948年生產的影片70%是彩色片。但它們都是16毫米的影片,總數只有10部,都是在露天拍攝的,因為曼谷的兩家制片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已被炸燬。這些彩色片是在新加坡、悉尼或是美國的殖民地檀香山洗印的。然而泰國的影片在觀眾面前卻不是無聲的,因為在放映時有一些善於模仿各種語調的廣播員為影片同步配音。
全國此時除了35家放映16毫米影片的電影院(固定的或流動的)之外,還有近百家放映35毫米影片的影院。曼谷的大電影院都是國王的產業,而電影院售出的影票平均每人每年還不到一張。
1953年,泰國的影片生產有很大發展:影片生產量達到48部(16毫米的影片),其中9部是對白片,30部是彩色片。拍好的影片仍然需要送往新加坡、悉尼或檀香山洗印,因為泰國沒有製片廠。我們對1945年至1960年間每年生產四五十部影片的藝術質量缺乏資料,在這四五十部影片中只有二三部是35毫米的影片。全國放映35毫米影片的影院約有200家,放映16毫米影片的則有500家。
第二十五章 印度和亞洲的電影
除遠東地區以外,電影事業在這個幅員最廣、人口最多(有20億人)的大陸上有很大發展。1960年,亞洲的影片產量居全球首位(在全世界生產的3000部長片中,亞洲約佔2000部)。
印度
在英國統治下,“印度帝國”(有3億人口)包括今天的印度、緬甸、巴基斯坦與錫蘭。
電影在印度出現約在1896年,是盧米埃爾兄弟的攝影師帶去的。本世紀初,在印度攝製的幾部影片都是由英國人(尤其是那些“神啟會”)和在孟買的百代分公司的法國技師拍攝的。也許就是這幾部影片使照相師與印刷師D.G.巴爾吉對電影產生了興趣,在1912年離開印度到萬森製片廠見習。
回到印度後,巴爾吉拍了《哈里什昌德拉國王》,大獲成功,因而使他能夠創辦了“印度斯坦影片公司”。他在孟買地區的納西克建立了一個製片廠,僱用了一個有30名演員的劇團,女角色起初是由男演員扮演的。
巴爾吉從1913年到1923年導演了30來部影片,這些影片的藝術質量與技術水平在當時的印度影片中都是遙遙領先的,就連倫敦觀眾對這些影片的水平也深為讚賞。這位製片人兼導演專門攝製古代題材的影片:歷史、宗教、神話(如《訖裡什那①傳》)、古典戲劇的改編,尤其是把印度黃金時代(7世紀)的偉大作家迦梨陀娑的生平搬上銀幕。巴爾吉的故事片使用華麗的服裝、搭蓋的佈景和巧妙的特技攝影。
①訖裡什那:根據印度神話傳說,他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毗苾奴的第八化身。——譯者。
印度斯坦影片公司的佈景師——畫家巴布勞·潘特於1919年在馬哈拉斯特拉人居住的中心、孟買省的科爾哈普爾建立了馬哈拉斯特拉影片公司。在這家公司裡,他攝製了16部具有真正藝術價值的大型影片,其中古代題材佔主要地位(如《薩蘭德里》、《辛赫·迦爾》、《薩蒂·帕德米尼》等)。同一時期,富有的襖教徒J.F.馬登在孟加拉省擁有包括三四十家影院的放映網,他請來了法國人卡米爾·勒格朗,給他導演了好些部宗教題材的影片(如《釋迦牟尼傳》、《毗苾奴傳》等),演員由義大利人、英國人或法國人擔任,化裝成印度人的樣子。
此後不久,大東影片公司請在印度拍攝人種學影片的德國導演弗蘭茨·奧斯登來攝製《亞洲之光》一片。這部描寫釋迦牟尼(由擔任導演助理的律師希曼蘇·雷伊飾演)生平的影片是一部確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在歐洲大獲成功。當時派拉蒙或英國一些公司攝製的影片也具有印度的異國情調,卻遠不如這部影片那樣的成功。
然而,印度本國的影片生產日趨發達。在1921—1922年間,印度攝製了63部影片(其中在孟買攝製的有43部)。這個數字到了1926—1927年間增長為108部(其中在孟買攝製的為96部)。根據英國政府頒佈的關於電影業的一項調查報告,印度在1925年只有251家電影院(其中35家是露天影院),這就是說,每100萬人有一家電影院,而在美國則為6000人有一家影院,英國1.3萬人有一家影院。可是,這個殖民地的影片產量卻三四倍於英國……
從1928年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