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9部分,唐詩鑑賞大辭典,九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雄形象。然而,詩人用“幾處”、“何人”的不定語氣表示感嘆,用月夜笳聲顯示悲涼氣氛,又蘊含著一種憂傷的情調,微妙地表現出五原一帶形勢依舊緊張,感慨邊防實則尚未鞏固。
三聯透過“從來”和“今日”的景色比較,又透露出詩人的心跡。冰雪嚴寒,關山險阻,道路坎坷,那是過去的慘景。如今氣候解凍,春水分流,展現在人們眼前的則是另一番景象了。這裡顯然有詩人的感情寄託,“今日”充滿生機的景象,畢竟使人感到一種希望和喜悅。“漢使”並非李益自指,他從未充任朝廷使職,當指李益的幕主。這兩句寫征途的顧往瞻來,寓意在委婉地希望朝廷乘勝前進。
末聯詩人觸景生情,發出意味深長的感慨。如今春暖解凍,這“胡兒飲馬泉”的潺潺清流,恰似一面光亮的鏡子,能照見人景,然而切莫照呀,如果看見自己憔悴的面容怕是要吃驚呢!“莫遣”兩字,見出詩人微妙的心曲。因為這胡兒飲馬泉,何嘗不是一面反映唐朝政治紊亂、國家衰弱的歷史的鏡子?正因為詩人積累了太多的失意、失望的體驗,所以值此新春伊始,他不願再用這面鏡子對照自己失去的青春,不願回顧已往。面對眼前國力猶弱、邊防未固的現實,他更擔心再度出現過去那樣的悲涼景象。這種患得患失、忐忑不安的憂慮和傷感,表現出詩人多麼希望保持這“綠楊著水草如煙”的眼前景色。因而他巧妙地採用不要讓行人臨水鑑鏡的諷勸方式,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對朝廷的期望和忠告。
同激昂高揚的盛唐邊塞詩相比,李益這首詩憂傷重於歡欣,失望多於希望,情調大相徑庭。這是不同時代使然。同時,正由於詩人具有愛國熱忱,因而明知前途難測,希望微茫,卻仍然要給人以歡欣和希望,這是詩人思想感情使然。這就使這首詩獨具一種風格,歡而不樂,傷而不哀,明快而婉轉,悠揚而低迴,把複雜矛盾的思想感情表現得和諧動人,含蓄不盡。明人胡震亨概括李益邊塞詩的基本情調是“悲壯婉轉”,能“令人悽斷”,這首詩正可作為代表。
(倪其心)
立秋前一日覽鏡
立秋前一日覽鏡
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這首詩,當是詩人失意時的即興之作,深含身世之慨和人生體驗,構思精巧,頗有意趣。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過於年華蹉跎而志業無成,乃至無望。如果認定無望,反而轉向超脫,看破紅塵。在封建士人中,多數是明知無望,卻仍抱希望,依舊奔波仕途,甘受淪落苦楚。李益這詩即作是想,懷此情。
明天立秋,今天照鏡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詩人看見自己兩鬢花白如雪,蒼老了。但他不驚不悲,而是平靜淡漠,甚至有點調侃自嘲。鏡中的面容,畢竟只表現過去的經歷,是已知的體驗。他覺得自己活著,這就夠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筆勾銷,無須多想,不必煩惱,就讓它留在鏡子裡。但是,鏡外的詩人要面對明天,走向前途,該怎麼辦呢?他覺得明天恰同昨日。過去無成而無得,將來正可無求而無失。何況時光無情,明日立秋,秋風一起,萬物凋零,自己的命運也如此,不容超脫,無從選擇,只有在此華髮之年,懷著一顆被失望涼卻的心,去面對肅殺的秋風,接受凋零的前途。這自覺的無望,使他從悲哀而淡漠,變得異常冷靜而清醒,雖未絕望,卻趨無謂,置一生辛酸於身外,有無限苦澀在言表。這就是此詩中詩人的情懷。
詩題“立秋前一日”點明寫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本詩的比興寓意在悲秋。“覽鏡”,取喻鏡鑑,顧往瞻來。前二句概括失志的過去,是顧往;後二句抒寫無望的未來,是瞻來。首句,實則已把身世感慨說盡,然後以“在鏡中”、“兩鬢雪”、“對秋風”這些具體形象以實喻虛,來表達那一言難盡的的遭遇和前途。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盡,使全篇既有實感,又富意趣,渾然一體,一氣呵成。
(倪其心)
鷓鴣詞
鷓鴣詞
李益
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
處處湘雲合,郎從何處歸?
這是一首樂府詩,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近代曲辭》收錄《鷓鴣詞》三首,有李益的這首和李涉的兩首。李涉詩云:“湘江煙水深,沙岸隔楓林。何處鷓鴣飛,日斜斑竹陰。二女虛垂淚,三閭枉自沉。惟有鷓鴣啼,獨傷行客心。”李益與李涉在詩中都用了湘江、斑竹、鷓鴣等形象來烘托氣氛,為所要表現的主題服務。可見《鷓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