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4部分,唐詩鑑賞大辭典,九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兩句詩一氣奔注,分外醒人耳目。銛,是鋒利之意,“銛鉤”與“香餌”相對成文又對比尖銳,那觸目驚心的形象可以激發人們許多聯想,“須知”使詩人告誡的聲態更加懇切動人,而“觸口”則更描摹出那環生的險要,傳神地表現出詩人對魚的憐惜、耽心的情態。寥寥二十字,處處圍繞著題目“放魚”來寫,用語看似平易,運筆卻十分靈動而巧妙。
“寄託”是詠物詩的靈魂。這詩抒寫的是放魚入水的題材,但它又不止於寫放魚入水。詩人的目光絕沒有停留在題材的表面,而是在具體的特定事物的描繪中,寄寓自己對生活的某種體驗和認識,使讀者從所寫之物,聯想到它內蘊的所寄之意。這首《放魚》寄意深遠。其特色一是小中見大地展開,二是由此及彼地暗示。寫的是具體的尺寸之魚,卻由魚而社會而人生,抒發了封建社會中善良的人們對於險惡的社會生活的一種普遍感受。所詠歎的是“放魚”這一尋常事物“這一尋常事物,但詩人卻手揮五絃,目送飛鴻,因而音流弦外,餘響無窮,使人不禁聯想到詩人自己和許多正直的人們的遭際而深感同情。正如陶明濬《說詩札記》所指出的:”詠物之作,非專求用典也,必求其婉言而諷,小中見大,因此及彼,生人妙語,乃為上乘也。“此詩可謂得其旨。
蘇東坡說:“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何況是詠物詩。這首《放魚》狀物形象,含蘊深遠,花蕾雖小卻香氣襲人,堪稱詠物詩中的佳作。
(李元洛)
火爐前坐
火爐前坐
李群玉
孤燈照不寐,風雨滿西林。
多少關心事,書灰到夜深。
這首詩寫得含蓄深遠,透露出作者的寂寞身世和內心的孤憤。
詩的起句寫室內情景:一盞孤燈,照著無法成眠的詩人。燈是“孤”燈,已經表現出那種寂寥的情境;而青燈照壁,夜不能寐,更隱隱透出一種莫名的愁情。這種在絕句中稱為“寫景陪起”的起句,在這裡起了渲染氣氛、烘托環境、刻畫內心情態的作用,並點明時間,勾畫出訴之於視覺的形象。第二句宕開一筆,由室內而室外,描繪出一個具有特徵的空間,構成訴之於聽覺的形象。“風雨滿西林”,風聲,雨聲,林濤聲,落木的蕭蕭聲,聲聲入耳。一個“滿”字,更筆酣墨飽地寫出了雨烈風狂的情狀。是西林的風雨聲撩人愁思,使詩人長夜不寐?還是滿林風雨象徵著詩人難以平息的心潮?從詩人情景交融之筆看來,恐怕是二者兼有吧。
第三句在絕句的寫作中是很重要的一環,元代楊載在《詩法家數》中說:“大抵起承二句固難,然不過平直敘述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於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於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這首詩的第三句就有轉折得力、另開新境之妙。在前面兩句實以寫景之後,第三句出之以虛以寫情,使前面的形象描寫具有思想內涵的深度,並使全詩跌宕頓挫而逼出末句。在這裡,詩人點明“多少關心事”,然而,是家事?是國事?抑或家事而兼國事?他都沒有一字提到,只在第四句勾勒了“書灰到夜深”的詩人自己的形象。這一句其妙有三:一是點明“火爐前坐”的詩題;二是“夜深”照應起筆的“不寐”,開合有致;三是透過關於“書灰”動作的細節描寫,深入而含蓄地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創造了一個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情境。“書灰”是活用“書空”的典故。《晉書。殷浩傳》記載,浩為中軍將軍,受命領兵去平定“胡中大亂”,中途將領叛亂,功敗垂成。桓溫就此“上疏告浩”,“竟坐廢為庶人,徙於東陽之信安縣。”浩被黜放,“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詩人未便明言的隱衷,也許可從此典推測一點訊息吧。
(李元洛)
引水行
引水行
李群玉
一條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蘿洞口煙。
十里暗流聲不斷,行人頭上過潺湲。
唐代詩歌題材豐富,內容廣闊,生動地反映出社會生活的千姿百態。但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鬥爭,卻很少得到反映。象李白的《秋浦歌》(爐火照天地)這種描繪壯美的勞動場景的詩作,竟如空谷足音。這是封建文人的時代侷限和階級侷限所造成的。正因為這樣,李群玉的這首《引水行》便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詩裡描寫的是竹筒引水,多見於南方山區。鑿通腔內竹節的長竹筒,節節相連,把泉水從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飲用的地方,甚至直接通到人家的水缸裡,丁冬之聲不絕,形成南方山區特有的富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