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曾祖蔭菸草論文集,暖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漂浮育苗”,這種育苗方法不需要大棚和特設增溫裝置,只需用廄肥發酵釀熱升溫即可育苗。經過試驗,這種育苗方法在開陽海拔1000米的煙區育出了標準的壯苗(本試驗於2002年2月28日開始育苗,5月7日移栽,苗齡69天。煙苗莖高厘米,有效葉片,根系發達,無病蟲害)。這種成功的育苗方法受到有關專家的高度讚揚,有關文章發表於《貴州農業科學》2003年第31卷第2期上。
3移栽和施肥的歷史。移栽是烤煙生產階段的關鍵環節。移栽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時間問題;一個是移栽質量問題。移栽時間問題是要求必須使煙株的生長發育和成熟採收處於大自然的最佳水熱狀態,才能使煙株獲得最佳的產量和質量;移栽質量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解決植株地上部的空間營養,務必使每棵植都處於相同的光、熱、水、氣營養之中,使煙株個體充分發育,群體協調生長;另一方面是解決植株地下部營養,這是施肥問題。烤煙施肥必須保證每棵煙株都能建成儘可能龐大的根系,並且其龐大程度應該相同,還必須保證有足夠的各種元素供應煙株生產發育需要,到菸葉成熟時這些營養元素已恰好被煙株吸收完。施肥問題是烤煙移栽質量的核心。
上文的論述就是開陽自成體系的烤煙移栽理論,而這一理論的提出來源於開陽漫長的種煙歷史和不斷的科學實驗。
70年代中期以前,塑膠薄膜育苗未普及,開陽烤煙移栽大多在“小滿”至“夏至”之間,薄膜育苗、“營養塊”和“開煙一號制缽器”假植育苗相繼普及後,才從根本解決了及時移栽和壯苗問題。那就是全縣實現了“立夏”至“小滿”之間的壯苗移栽。確切地說,移栽時間的大體解決在70年代中期以後,而從根本解決和實現壯苗移栽則是在1987年以後。
60年代以前開陽多系平土栽煙,70年代以前移栽密度在每畝1600-2000株之間,1985年以後才基本實現了全縣單行起壟栽煙。所以80年代中期以前的烤煙移栽地上部營養問題都解決不好。1987年中美合作試驗以後,移栽密度才達到1000-1300株的水平,並普及推廣了拉繩定點移栽,這才基本解決了植株的地上營養問題。1991年首先在哨上鄉推廣高壟品字型移栽,把植株的地上部營養推向更高水平。
高壟品字型移栽,加上控制密度,能使煙株的株、行距一致,更重要的是能使煙株在各個方向上縱橫成行,使煙株吸收光、熱、水、氣一致,即空間營養一致,達到使煙株個體充分發育,群體協調一致,從而獲得最佳產量和質量。高壟品字型移栽是目前解決植株空間營養的最佳方式。1998年開陽高壟品字型移栽在許多煙區都得到較大面積的推廣。
60年代以前開陽烤煙施肥以廄肥、清水糞、火土灰、草木灰、油餅等農家肥為主,這是造成那個時代開陽菸葉產、質量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70年代以後發展到農肥化肥配合施用,並能注意到氮、磷、鉀比例配合施用。這一階段植株地下部營養較之以前有了質的飛躍,那就是無機化肥的施用,也就是在較大程度上解決了煙株氮素營養不足的問題。這也是70年代開陽菸葉產量、質量有較大幅度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1987年中美合作試驗以後,開陽烤煙施肥水平,即植株的地下部營養水平又產生了質的飛躍,那就是施足氮肥,氮、磷、鉀配合施用,重施基肥,早施追肥,並重視煙株長成“肥退勁”的原則。
這一移栽質量的施肥方法在90年代普及推廣後,開陽菸葉的產、質量又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1989-1997年,年平均產量為擔,是上個10年年平均產量的倍;年平均產值是萬元,是上個10年年平均產值的倍;年平均均價為元,是上個10年的倍。年平均煙稅是萬元,是上個10年的倍。
以上的資料說明,烤煙移栽質量的核心在地下部營養水平的提高與改善,這一問題的解決,烤煙生產階段的主要矛盾就解決了。
1991年開陽在哨上鄉首次提出並推廣“分層施放,定量到株”施肥法。這一理論推廣以來因其效益顯著而受到菸農普遍歡迎,也受到貴州菸草屆專家的高度評價。這一理論的實施極大地提高和改善了植株的地下部營養水平,並顯著地提高煙株的成活率。這一理論的提出和實施,是開陽對菸草栽培理論的突出貢獻。
70年代後無機化肥的施用,1987年提出的施肥原則的普及,是開陽菸草栽培史上的兩大轉折點和里程碑,它們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使開陽菸葉的產量和質量產生了質的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