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一把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五十六章 該換我輩掌燈了,這個明星很想退休,幼兒園一把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中年。
宋應星選擇了回到家鄉,照顧體弱多病的老母,並開始整理筆記。
後來,兄長與老友都開始當官,宋應星透過他們,開始接觸到了桑蠶、火器之類的東西,增長了自己的見聞與學識。
他還是一心寫自己那本實用之書。
很多人或許並不知道,《天工開物》還是一本圖文並茂的書,裡面還有許多宋應星親手所畫之圖,栩栩如生。
這本書不僅僅涉及到了衣食住行等方面,可以說是包羅永珍。
全書總共分為三大卷,十八小卷。
以【乃粒】篇作為開篇,以【珠玉】篇作為收尾。
有著“【貴五穀而賤金玉】”之意。
也正因此,在製作這一期時,才會選擇以袁爺爺和宋應星作為古今之呼應。
書成之日,兄長與老友在一旁見證。
兄長道:“不作溢美之詞,不作浮誇文章!”
老友道:“書中要包羅先人之智慧!”
宋應星道:“書中要囊括今世之技藝!”
然後,三人齊聲高昂,用力一揮衣袖,道:“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對於考生來說,這是無用之書。
可對於另外一些人呢?
這是一本無比實用的神作啊!
老年宋應星坐在駱墨身旁,開始敘述起了兄長與老友一一離自己而去,兄長更是在前朝覆滅之時,自盡隨前朝而去。
整個節目,每個舞臺之間,都有構架住橋樑。
只見一道光橋上,出現了已經離世的二人,他們與老年宋應星站於橋的兩端高聲對話。
“你老了……”
“瞧你這樣子,肯定又下田去了吧?”
一句又一句的交流,兩位已故之人朝著宋應星道了一聲:“賢弟!保重!”
三人站在光橋兩端,遙相對拜。
等人三人起身,已逝的兄長與老友齊齊轉身,即將消失在光橋上之時,那個已滿頭白髮,卷著褲腿,穿著破舊的草鞋,腰都已經無法挺直,真如田間老農一般的宋應星道:
“兄長!伯聚兄!”
“應星………想你們。”
二人大笑,消失於光橋之上。
接下來,有了一段轉換情緒的情節,然後,駱墨便帶著老年宋應星走上了光橋,給他介紹今人在科學方面取得的成就。
他看到了高鐵,看到了飛機,看到了潛艇。
彈幕中,有觀眾留言道:“像極了小孩子向家長展示自己的得意作品。”
宋應星帶著一臉的期待與好奇,透過光橋,走到了袁爺爺的那片稻田。
他看著稻田裡的水稻,雙眸立刻圓睜,穿著草鞋的駝背老人開始快步向前,走到水稻旁看個不停。
這裡的水稻,比他青年時期于田間發現的那株,還要高,還要大,顆粒還要飽滿!
駱墨對他介紹道:“這是一位姓袁的科學家,他研究出來的高產水稻。”
“您現在看的這塊田,應該是第三代水稻,雙季稻。”
“目前正在努力突破畝產……3000斤!”
宋應星一臉震驚,臉上寫滿了難以置信,道:“三千斤!?”
“我們那個時候畝產五六百斤就已經算高產了!”
“這位姓袁的科學家,真了不起。”他感慨道。
這個時候,負責飾演袁老的話劇演員出現了。
只不過他的頭髮已從先前的烏黑,變為了如今的花白。
“袁老師,您慢點走,您昨天剛領了獎,今天怎麼就下田。”學生道。
“我們是紮根在田裡的人,我最惦記的,是我的超級稻。”身形瘦削的袁老道。
駱墨拉著宋應星,道:“這就是袁老先生。”
他走過去,鞠躬道:“袁院士您好,打擾您了。”
“小駱。”袁老笑著走來和他輕輕握手。
旁邊的學生道:“呀,你們這是在錄節目吧?”
駱墨笑著道:“對,我們在錄一檔叫《典籍裡的中國》的節目,現在正在錄第二期《天工開物》。”
袁老看了一眼同樣白髮蒼蒼的宋應星,問道:“您飾演的是?”
“宋應星先生。”駱墨幫忙答覆,並道:“呃,您就當他是演員吧。”
“宋應星好啊,這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科學家。”袁老感慨道。
說著,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