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部分,法蘭西印象,南方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個連著一個,恰似兩條長龍,蜿蜒在塞納河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這裡有一大批的人群,從舊書堆裡尋找法國過去的歲月,領略一下法蘭西文化的另一番魅力。

用中國人的眼光看,這些舊書攤的模樣實在簡陋,甚至到了寒磣的地步。每天清晨攤主掏出鑰匙把這暗綠色的鐵皮匣子一一開啟,書攤便算開始營業。黃昏之後,夜色漸濃時,主人們又把攤開的書籍收攏起來,在鐵皮匣子裡一一碼好,然後再加上一把普普通通的鐵將軍把門,便可揚長而去。日復一日,月復一月,這種非常單調而又毫無新意的一幕幕在塞納河邊上演了幾百年。

我曾與攤主聊過,為何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答案各種各樣,但都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崇高。他們中多數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要自由;有的則認為舊書生意好做,不用交稅,收入還可以;有的是下崗或本身缺乏生活技能,是第二次創業。總之,他們都不是我心目中的“文人”。但他們今天的作用,不僅成為巴黎的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也使巴黎和世界各國喜歡讀書的人在此能重溫巴黎的過去。

人人都是電影迷

法國人愛看電影世界有名。從巴黎到偏僻的外省小鎮,電影院比比皆是,看電影成為一種文化。親朋好友外出逛街、男女情侶約會、單身貴族擺脫寂寞,電影院無疑是最佳去處。我們大使館離巴黎赫赫有名的香榭麗舍大街咫尺之遙,半夜12點還經常看到各家電影院散場湧出的人流。有一次我去看一部中國電影,叫《巴爾扎克與中國的小裁縫》,電影院裡坐滿了法國人,我自己反倒不幸成為“老外”了。電影結束後,法國人對此部電影讚口不絕,讓我感到做中國人是多麼的幸運。此外,法國公眾對新電影的重視也是沒有到過法國的讀者朋友難以想像的。法國幾乎每週四出一部新電影,屆時所有的電視臺黃金時段還會做專門介紹,將演員請到演播室談感受,推介影片。

人人喜歡玩文化(2)

實際上,讀者朋友對法國電影都很瞭解,像阿蘭·德龍、卡特琳納·德納芙、愛瑪紐埃香榭麗舍大街上的電影院。(2002年)

爾·貝阿、傑拉爾·德帕爾迪約、蘇菲·瑪索、伊莎貝爾·阿佳妮、朱麗葉特·比諾什等法國影星,不僅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國內的男女影迷們也都耳熟能詳。法國是世界電影大國,年產電影220部之上,全法共有500多家電影院,每年去電影院的觀眾超過2億多人次,法國電影幾乎成為歐洲電影的代名詞。一些朋友經常問我,在美國好萊塢盪滌世界的今天,法國電影為何能夠堅持下來並取得法國影片在本土電影市場40%份額的輝煌成績?在我看來,這完全要感謝法國政府的電影政策。50年前,法國政府成立了全法電影聯盟,其使命就是和製片商一起推廣法國電影,而它手中的槓桿就是政府從每一張電影票中課取的11%“電影稅收”,然後將此收入運用在新電影的拍攝中。除政策保證外,還有法國人對自己電影保護的意識和輿論環境。幾年前,法國有一家經營相當不錯的公司叫威旺迪水務,總裁梅希想多元化經營,便選擇了傳媒和美國市場。在其收購美國環球影視公司有所得手後,他得意忘形,不僅忘記了公司原來對法國影視業資助的傳統承諾,而且公開聲稱“法國文化特性”已死亡,要求其他企業也不要為法國電影埋單。其話音未落,立即遭到法朝野的一片譴責。面對法國全體演員、電影觀眾和從總統希拉剋到普通老百姓的強烈憤慨,他不得不公開道歉。不久,在一片譴責聲中他的公司在美國也破了產,成為法國人茶餘飯後的一大笑料。

剛才講了政策和輿論環境,我還得提一下法國電影業本身採取的措施,如對電影業發展起到催化劑作用的各種電影節,其中最有名的是戛納電影節,被譽為電影界的奧林匹克。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陳凱歌、賈樟柯和著名演員鞏俐、張曼玉都是“戛納”電影節的常客。一些讀者朋友可能不知,法國也有自己的奧斯卡電影獎,叫“愷撒”獎。如果獲得“愷撒”獎,一般來講離獲得戛納金棕櫚獎也就不遠了。除國家對電影的扶助政策外,電影院方面也採取了靈活的營銷手段,如透過全國電影日、學生場、星期一場等方式促銷。我曾經工作過的斯特拉斯堡有一個很大的電影超市,是“UGC”(影業總盟)的連鎖分店,進去後就像一個大賣場,30—40部電影同時上演,有的還是特技、全景電影等。這樣的大型電影超市法國還有許多,對電影業發展也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法國還有10多種影響力較大的電影雜誌,如《電影手冊》(Cahier des Cinémas)、《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無限花錢系統

兩斤滴龍蝦

在綜漫世界收集庫洛牌

嫋嫋紫鹽

樂傾希gl

別克陸上公務艙

迷失時空

緋之舞

一嫁再嫁,罪妃傾天下

貓的回憶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