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部分,孫子兵法與養生治病,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所以,我國人民建造居室時歷來注重採光,房前屋後雖植樹木,卻不使樹蔭遮住門窗。《老老恆言》認為,適於養生的居處應當“兩旁空闊,則紅日滿窗。……室前庭院寬大,則舉目開朗,懷抱亦暢。更須樹蔭疏布,明暗適宜,如太逼室,陽光少而陰氣多”。
“養生而處實”,意思是說,軍隊駐防的地方要靠近水草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千金要方?擇地》),也是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選擇居住的條件。這顯然與孫子的主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自己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一直活到102歲的高齡。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需物質,清潔和富含微量元素的水是人體健康和長壽不可缺少的。同時,水是萬物之源。有水之處通常也是植物茂盛、風景秀麗之所,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所以,人的居處既要接近於水源,又要交通便利。《起居安樂箋》中對居處的要求是,“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市,竹木周布,場圃筑前,果園樹後,舟車足以代步涉之難”,其中就兼顧了靠近水草和交通便利這兩個因素。
如果能夠同時滿足這三方面的要求,無疑將有利於人體健康,延年益壽,古代善於養生的老壽星大多就居住在這種環境之中。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那些企求長生不老的佛徒道士們要將寺廟道觀建造在風景秀麗的名山大川,為什麼那些希望萬壽無疆的歷代帝王要將行宮選定在依山傍水、四季如春的處所。
2.地勢兵之助,地利人增壽(2)
但是,人們生活的自然環境,有時往往難以隨意選擇,現代社會尤其如此。如在城鎮工作的人,就難以選擇山村作居處。因此,上述三條原則往往客觀上難以同時實現。然而,人們可以主動改造環境,因地制宜,創造和美化居室周圍的環境。在這方面,傳說中的有巢氏早就為後人做出了榜樣。《韓非子》中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儘管有巢氏構木為巢可能僅僅是出於防禦野獸侵害及躲避風寒襲擊的本能,客觀上卻開創了中華民族利用和改造居處環境以養生的先河。
既然上古之人都能夠改造自然,營造居處環境,那麼處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無疑更有能力、更有條件改造和美化居處環境。一方面,可以在庭院之內,陽臺上下,種樹植花,使草木蔥鬱,鮮花常開。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建造一點假山假水,養魚養鳥,營造一個山水兼備、百花爭豔、枝葉青翠、錯落有致的“袖珍花園”。這樣既有利於淨化空氣,減緩噪音,又能夠增加生活樂趣,鍛鍊身體。無庭院陽臺的住戶,可在室內養幾盆常綠植物,如吊蘭、仙人掌、君子蘭等無香植物。它們不僅能淨化室內空氣,又能益於眼睛。在冰封大地的季節,常綠植物使室內充滿著春天氣息,有生髮溫馨之感。另一方面,設定南北門窗,經常開啟,使室內光線充足,空氣流通。夏季窗戶虛敞,通風透涼;冬季定時開窗,保暖透氣。並且經常打掃室內外的衛生,保持居處清潔,避免環境汙染。如此則能防止疾病,有益於長壽。
◎養生與環境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說的“法於陰陽”,就是指主動適應四時氣候來養護身體。後代養生家多因循《黃帝內經》的上述思路,逐漸創立了一系列非常實用的適應環境養生法,它們包括:適應四時節令養生法,適應晝夜晨昏養生法,適應地理環境養生法,日光養生法等。這些方法的共同特徵就是要透過人的主觀努力,儘可能地讓人體充分利用外界地理環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條件,從而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人們要想健康長壽,就必須努力去適應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賴於他所生活的環境。環境包括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社會環境和每個人居住的小環境。在環境中,有許多因素每時每刻地作用於人的機體。這些因素,可概括為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的,不僅錯綜複雜,且處於經常不斷的變化之中,人體藉助機體內在調節和控制機制,與各種環境因素保持著相對平衡,表現出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但是人們的這種適應能力是有限的,當有害的環境長期作用於人體,或者超過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環境因素自古以來就非常受到人們重視,如《黃帝內經》裡就有明確的記載:“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勢使然,崇高則陰氣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