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3 章 地理歷史農業11
南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 173 章 地理歷史農業11,秦皇漢武看我校歷史作業評選,南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了難題時,也阻擋小麥挑戰粟地位的實力,直到唐朝小麥也無法代替粟。
沒辦法,想要吃餅要麼老百姓自己費時費力磨麥,要麼花錢用寺院水力碾磑,要麼眾籌建碾坊磑向朝廷繳稅(到清朝還要收)。
直到宋元時期,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才確定為北面南米,即便如此小麥在北方還是打不過粟(小米)。
因為小麥種植極度依賴水利工程,但凡遭災小麥產量比不上粟。
況且在眾多糧食中,粟存九年麥存七年,粟的抗災能力比麥強,從儲備角度看粟也是存糧第一選擇。
哪怕到近現代,咱們革命也是小米加步槍,而非小麥加步槍】
原來他們無法用啊!
天下農人失望地嘆口氣,有人不服:“難道朝廷就不能為咱們興辦一座嗎?”
旁人抹淚:“沒聽見神蹟說水碓要斷水流嗎?建了它咱地裡的糧食怎麼辦?”
認命吧,農人天生命苦。
那人梗著腦袋不服:“俺不認命,高門大戶有自己的水碓,那咱農人也該有自己的碾器,朝廷不做俺自己做!”
他的一番話引來無數嘲笑,見眾人不信,那人丟下一句你們等著瞧,便急衝衝跑回家思量。
【與魏晉南北朝精耕細作相比,隋唐農業技術發展要緩慢一些。
雖然隋唐是自秦漢農業發展的第一文明鼎盛期,但隋唐農業區沒有明顯的規模擴充套件,各類生產力也小於兩漢。
但唐在肥料上有所突破,唐時出現廄肥法,也叫踏糞法:把秋收後的秸、穰等植莖收貯到一處,放在牛腳下,讓牛不斷踩踏植根莖,並將其與糞便混合在一起,形成複合肥料。
這種複合肥料含氮、磷、鉀有機物,適合各種土壤、作物
(),並且肥土效果能延續3年?()?『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堪稱全能性肥料。
後來歷代把牛擴充套件到羊、豬、馬等畜生,成為六畜之糞】
劉啟聽不懂氮磷等詞,但他知道此物對大漢的重要性,聽到後人說得模糊,忍不住往前幾步,連聲問道:踐踏多久可收集?秸、穰等植莖要放多厚?
見天幕沒有回應,劉啟恨不得跳起來揪住後人:朕命你仔細說!該講的不講,不該講的恨不得掰碎了講。
氣人!
【除此之外,唐朝轅犁也有技術性突破。
華夏土地廣闊,各地農業發展不平衡,從人類活動中心點講,耕種方式是從人力向畜力發展。
耕種模式的變動,也是犁田的主體轅犁變化。
上古時代的轅犁是倒放的‘死亡鐮刀’,一人抗手柄一人扶鐮刀背,用鐮刀尖來犁地。
戰國秦漢便是三人兩牛,一人做牛轅上,以自身力量把犁壓在地裡,牛及其他兩人一扶一牽進行犁田。
西漢時期出現一牛抬槓式,用繩子把兩牛角繫住,中間連線三角形的簸箕,由農人推動犁田。
而唐朝一改長直轅犁變為曲轅犁,直接節省人力物力。
這種短型曲轅犁一直沿用到現在,仍是犁田好幫手】
原本還在糾結要不要給牛穿鼻環的農人,看到天空一幅幅各種轅犁,忙扔下手中鋤頭,撿起樹枝就在地上畫。
“快快看,轅犁變成曲軛樣子,李木匠,你做嗎?”
人到中年卻滿頭皺紋的李木匠連連點頭:“能能。”
“俺先定幅曲轅犁。”
“俺也要,李木匠俺是你叔公,給俺打仔細些,莫打壞了。”
【雖然農業科技突破不大,但唐朝是外方果蔬入華時期。
獼猴桃成為唐庭園的成員,菠菜由尼泊爾傳到大唐,叫做‘波薐菜’。
最重要的是西瓜在唐末時期入華夏啦!】
天幕語氣突然拔高三度:【西瓜,夏季水果之王,名列世界十大水果之一的西瓜,在夏天沒有誰能代替它的位置。
無論男女老少,全球都愛它,夏季沒有它人類和動物都會沒有快樂!】
天幕貼出青翠紅瓤的瓜,色彩鮮明得讓人移不開眼,特別是瓤上鮮汁沁出盈盈流淌而下,彷彿滴在人心口上,讓人情不自禁叫聲:真甜。
糖食愛好者曹丕首次嚐到西瓜汁,眼眶頓紅:他的最愛,最愛!
真甜啊,連葡桃都比不上西瓜,朕要吃西瓜!
誰也不能阻止!
不僅是曹丕,當西瓜汁流淌在天下人舌尖時,所有人幾乎瘋魔:甜,汁多又沁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