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0章 濱江,帝國的朝陽,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嘟……”
幾乎每一天,伴隨著蒸汽輪船的駛進港口的汽笛聲,數以萬計的關內移民透過大連、營口等港口進入東北,經過集訓後再搭乘火車前往散佈在鐵路沿線的定居點,一個個定居點就像是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在東北大地了。
隨著鐵路向吉林、黑龍江兩省的延伸,定居點亦向兩省延伸,沿線市鎮亦迅速的繁華起來,數以千百萬畝萬年不變的草原,在墾殖工人的努力下變成了良田,先後到來的移民使得一座座村莊湧現於這片土地上,改變著這片土地<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實際上,改變的並非僅僅只有這些荒原上建立的定居點,改變更為迅速的恐怕還是城市,在許多沿線市鎮因鐵路以及移民而繁榮的同時,伴隨汽笛聲的呼嘯,一座座從未曾有過的城市亦紛紛湧現於這片土地上,位於松花江江畔的濱江市,既然是一座因鐵路而舉的城市。
隨著鐵路的建設,因其位於滿州里至綏芬河鐵路與至大連的交匯點,才使得工商業及人口開始於濱江城一帶聚集,令其迅速成為一座城市。
最初,“濱江城”並不是“濱江城”,而叫哈爾濱,這是因為據說設定市街建設局時,事務官們曾經對地名的設定花費了很多的腦筋,巡視了松花江沿岸的一些小村落,並向當地人尋問了地名,當地人稱此地為“哈歐濱”,而這也是女真語“阿勒錦”一詞的譯轉。同時市街建設局也曾設想了許多名稱,但都未採用,最後取名為哈魯濱,並在最初製作的地圖上就出現了“哈魯濱市街”的名稱。“哈魯濱”系滿語“魚網”的意思。據說很早以前這一帶是滿人的一個較大的捕魚區,漢人稱之為曬網場。而在上報總督府後,又被總督易名為“哈爾濱”。
按說這既然有了總督的定名。應該沒什麼問題了吧!可關鍵就在其地名是採用女真語譯轉而來,如果哈爾濱只是一座普通小城,恐怕不會引起外界的注意。可偏偏在總督府的規劃中,其是四大都市之一。先是“黃魂會”接著又是東亞同文會先後提出反對意見,後來甚至鬧到了報紙上,最終,在一番爭論之後,“哈爾濱”變成了“濱江”,這不過只是取其意罷了。
儘管濱江只是一座因路而興的城市,但與大多數因路而興的城市不同,對於濱江市總督府賦予了其別樣的意義——其將是東三省北方城市圈的核心。
之所以選擇濱江作為北方地區的城市核心。除去基於交通方面的考慮之外,更重要的恐怕還有一點是就是其是一座完全重新建設的新城,如此一來無須考慮諸如“市街改正”等舊城改造問題,實際上在東北規劃的“四大都市”中,除瀋陽外,諸如大連、長春以及濱江都是於荒地上新建的城市,即便是瀋陽,其建設重點也是鐵路東側的新區,而是西側的老城。
即然作為總督府規劃中的“都市”,自然除去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方案之外。更為重要的恐怕就是工業建設,只有適當的工業集中才能促進城市的發展,尤其是對於新建城市而言更是如此。儘管對濱江的建設規劃應該是在三年之後,但實際上即便是在“一四計劃”中亦對其建設加以鋪墊,除去一套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之外,數十家大小不一的工廠,也開始了相應的建設。
草原上一片磚木結構的廠房,便是濱江兵工廠的廠房,這座兵工廠的規模不大,實際上,與其稱它為兵工廠。倒不如稱它為修械廠,事實上也是如此。這座擁有七百餘名工人的兵工廠,日常任務便是維修各類軍械。畢竟,超過半數的東北軍部隊屯駐於黑龍江以及吉林北部,數萬部隊的武器維修,完全依賴這座打著兵工廠旗號的修械廠。
雖說其只是打著修械廠的旗號,且廠房極為簡陋,但其裝置卻頗為先進,非但有從德國進口的最新型機床,甚至還有機床公司生產的自帶電機的最新式機床,甚至除此之外,在工廠一旁還有一座專職培養工人的技術學校,上千名年齡在十七八歲以下的學徒,在學校內一邊學習文化,一面學習機床操作,而這恰是為了將來工廠的擴大積累人才。
不過,將來的發展並不能改變現在的簡陋,就那些簡陋的磚木結構的廠房一般,儘管剛至晚秋,可是那天氣卻已經冷了下來,入了夜當晚秋的寒風順著門窗縫隙以及廠房上半部的木牆,鑽進了廠房之中,只使得廠房內的溫度又低了許多<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入夜後的廠房顯得有些冷清,而在這冷清的廠房中,卻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