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章 求知識於世界,帝國的朝陽,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東北總督府成立後頒佈的一號命令是什麼?
若是真正追究起來,自然是眾說紛雲,各有不同。也許會是土地令,至少在表面上,總督府成立後頒佈的一號命令是進一步確認對土地交易以及私墾的凍結,甚至這命令早在總督大人從仁川前往旅順時,就於船上頒佈了,加之其掛著“1號”之名,那自然是當仁不讓的事情。
但實際上呢?
事實上,早在東北總督府成立前,當時鑑於東北清軍的抵抗已經完全瓦解,為進一步鞏固對東北的統治,除去簽署建全民政體系之外,唐浩然又隨即簽署了成立東北大學等一系列與教育有關的命令,而在與教育令相對應的則是總督府確認了在未來五年內投資四千元萬用於教育,而這甚至並不包括諸如以專科實業學校為主的技術教育,這筆經費有農商部的專項經費保障,作為教育經費的補充。
相比於土地令至今仍未形成系統的法令,《強迫義務教育案》無疑是總督府頒佈的第一個系統性的法令,而這一法令之所能夠迅速建成,完全得益於前期的準備工作。早在朝鮮時期,作為朝鮮統監的唐浩然即授意幕僚以及教育官員研究借鑑現代西洋教育,以規劃未來的中國現代教育體系,當然當時是假名於朝鮮推行現代教育。
所謂的借鑑實際是充分借鑑了德國義務教育,確定了以義務教育法規為保障的《義務教育案》,根據法案的要求,父母應送其6-16歲子女入學。否則政府得強迫其履行義務,就是強迫適齡少年兒童的父母將子女送入學校。
在法案制定的同時,教育官員又依據考發展的需要制定了一整套的現代教育體制,制定了以四年初級小學為基礎的義務教育,這一階段實施的是強迫教育。根據政令的要求,每一個16歲以下的少年都必須接受初小教育。而且女子也與男子一樣享有同樣的受教育權利,凡拒絕送子女入學的父母,都要受到相應的懲罰,由警察負責監督實施,以保障強迫教育的順利實施。
在義務教育階段結束後。又設有兩年高階小學,與初級小學不同,其實施的是半義務教育,高小設立於縣、鎮,透過升學考試者非特殊情況必須入學就讀。其書本費以及學雜費與初級小學一般由政府承擔,但並不強制所有學生必須就讀。
相比於初小、高小,中學則設立於縣,相比於前兩者的近乎免費的“義務教育”,中學卻是需要支付學費,同時政府以提供獎學金方式對寒門子弟加以資助,從而保證寒門子弟仍可以順利求學。
不過儘管當時駐朝統監府批准了這一政令,但這一政令卻只停留在紙面上。其原因無外三點,一是教師不足,二是資金不足。這兩者固然是制約教育發展的根本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因為那裡是朝鮮,儘管在統監府的宣傳中,朝鮮是中華的一部分,許多朝鮮人亦贊同這一觀點,但於統監府內部。依然將其視為“藩國”,而非中國的一部分。在這一情況下,統監府自然不可能將大量的財力應用於對朝鮮的教育投資。最終於統監儲於朝鮮建立的。不過只是一個“閹割”版的中小學教育,至於所謂的“義務教育”只不過停留於名義上罷了,實際上設立於朝鮮的中小學,不過只是出於培養親華情緒的需要,至於校中的學生大多也是官紳子弟而非普通百姓。
但東北卻與朝鮮不同,東北是中國的領土,東北的百姓是中國民眾,在這一情況下,總督府自然雄心勃勃的意欲於東北開創一個劃時代的義務教育體系,但即便有此雄心,但至今政令仍然只存在於紙面上——推廣教育面臨太多的困難,首先是教師的嚴重不足,儘管早在統監府時期,就設立師範學校,但卻只培養了不到一千名小學教員,即便是將設於朝鮮的教員抽調至東北,也僅只能於少數城市建立相應的新式小學,於是如何在短期內提供足夠的教師,便成為了建立義務教育的當務之急。
關內招生、速成師範便成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那些童生、秀才或許無法教授高等數學,但透過適當的培訓以教材替代,卻勉強能夠將現代科學常識教授給小學生。大力建設師範學校培養急需的教員,則成為總督府創辦後的當務之急。
當總督府把大量的資金、精力用於師範學校建設的同時,其它高等學校的建設,畢竟總督府需要於東北建立的是一個從小學至高等學校的教育體系,而不像於朝鮮一般需要的僅僅只是實業學堂和一所高校重生金融王朝。
而這一系列的可以說是極為完備的教育體系構建,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總督府,更準確的來說是身為總督的唐浩然個人對教育的重視,不過相比於統監府時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