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1章 經驗,帝國的朝陽,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滿,但是聽到他的這番講述後,依然忍不住連連點頭贊同,實際上儘管現在海軍處設立有情報科,但也僅限於從公開資料中搜集情報,儘管在美國學習的是採礦,但在船政學堂以及南洋水師、北洋水師任職的經歷,卻使得他對於海軍並不陌生,而海軍情報蒐集又與其它工作截然不同,其更具專業性需要專業的海軍軍官充當情報官員,可在海軍軍官本就不足的情況下,他能做的也就只有透過海軍外派留學生收集留學國的海軍以及海軍技術發展情報<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現在李幕臣的這一番區域分劃卻給了容尚謙一個提示,或許海軍處的海軍專業軍官不多,但向英國、德國以及俄國派出幾名海軍軍官還是能夠做到的,相比於學校內的留學生,他們能夠更多的接觸到各國的海軍尤其是海軍技術情報。
李幕臣提出的方案同樣讓唐浩然深以為然的點點頭,這恰恰就是後世情報工作與這一時期的不同,這一時期的情報工作更多的是隨意性、臨時性,而後世的情報工作卻是長期性,而情報分割槽而是長期情報工作的必然,重點區域自然“重點關照”,也是各國情報局設立相關外室的原因。
不過唐浩然並沒有主動出言提醒,而是等待著李幕臣拿出具體方案後,再對情報局的結構加以指導,現在的重點是總結“夏威夷危機”的經驗。
“而除情報工作上的忽視之外,第二個需要注意到的就是情報傳遞的滯後性,當然這更多的是技術層面上的滯後。”
在李幕臣解釋過他的情報分割槽域劃分之後,容尚謙又繼續著他先前的總結,這或許正是他同李幕臣的不同,相比之下他更長於技術,甚至在統監府時他還做為採礦工程師於北洋礦業工作。而每一個人從事技術工作的工程師,都比其它行業的人更擅長經驗教訓的總結。
“美方僑民是於1月18日,在美國公使及海軍陸戰隊、武裝水兵的支援下發動政變,第二天拉海納便獲得這一訊息,在獲得這一訊息後,首先是駐外領事未督促北洋漁業派船將訊息送回國,這是因為其習慣於透過定期冷凍船傳遞郵包,當然,其也曾考慮到太平洋快郵,但因為郵船於政變當天駛出,下一班郵船則在20天之後,因此訊息無法送出,這恰恰正是美國僑民選擇這一天發動政變的原因——因為沒有電報,他國獲知政變的訊息時,其已經完成了對夏威夷的控制,如果鋪設有連線國內的電報,想來也不至於在一個半月後,我們才獲得這一訊息……”
連線國內的電報……容尚謙的話讓唐浩然的眉頭猛的一皺,儘管大西洋早已經鋪設有電報,但太平洋電報電纜越是一個空白,無論是中國向美國發電,亦或是美國向中國發電,都需要先發往倫敦或者巴黎,再經由大西洋海底電纜傳送至美國,至於太平洋電報電纜,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只存於各國投資商的吹噓中,因為技術和財力的原因,在歷史上直到1902年太平洋第一條海底電纜是方才由英國敷設的,而直到1905年美國鑑於日本的威脅,方才在太平洋鋪設第二條電纜。如此才解決了快船時代的訊息傳遞。
鋪設一條太平洋海底電纜?
這個念頭於唐浩然的心底剛一冒出來,他便立即打消了這個念頭,之所以會打消這一念頭的原因非常簡單——錢!太平洋海底電纜不同於大西洋電纜,其鋪設長度多達一萬四千公里,且不說如此遠距離的海底電纜鋪設面對的種種技術問題,單就是一萬四千公里的海底電纜需要的投資,就是一筆天文數字,歷史上無論是英國亦或是美國鋪設太平洋電纜,除去本國投資者之外,都有本國政府的影子,尤其是美國的那條電纜更是由美國海軍負責電纜敷設,以及沿途電纜站的維護。
或許擠上一擠,也許能夠負擔起這筆投資,但現在東北需要錢的地方更多,這麼大的一筆投資,甚至足夠東北一年的的工業投資,利弊權衡下,唐浩然自然不會提出敷設電纜解決通訊的建議,不過……為什麼非要考慮有線電報呢?
既然敷設海底電纜那麼麻煩,那為什麼不考慮無線電報?
(今天三更!謝謝各位書友一直以來對無語的支援與厚愛!)(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