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章 眼光,帝國的朝陽,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府兌現,其中自然包括這筆價值不菲實際上完全屬於“敲詐”而來的金砂。
不過儘管同意補償了,可價值百萬元的洋貨對於韓家而言,並見得是件好事——吃不下,用不了,賣不掉,還有運費高。實際上對於許多被徵發的“大戶”來說,這正是其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縱是其盤下這些洋貨,亦很難售出——市場上同時湧現的洋貨價值達數千萬元,完全超過東北市場的承受能力。
而福安公司現在所從事的生意,就是收購徵發券,再前往牛莊、朝鮮兌換成貨物,藉助舊時的渠道,直接銷往直隸、山東等地,正是這筆生意讓李程遠從一名貿易公司的業務科長搖身一變,成為福安公司的經理,不過他倒是沒有安於現狀。
“經理,這筆生意,咱們至少能賺30萬,若是操作好了,掙上四十萬都沒問題!”
“四十有點多,三十有點少,我看三十五沒問題!”
安國禮、秦富等人在那裡合算著能多韓邊外那裡掙多少銀子時,一旁的李程遠卻把眉頭一皺,直到幾名股東你一言我一語的說完後,他才反問道。
“這軍隊一共只徵發了不過三千萬的物資,本地差不多能吸納千五百萬的貨,咱們現在接手的加上韓邊外的這筆。差不多有三百萬,換句話來說,咱們的好日子,差不多快到頭了。幾位老兄,到時候咱們該怎麼辦?”
李程遠的這聲反問,讓安國禮、秦富臉上的笑容一斂,在其中一名股東輕語道,
“咱們不是已經在計劃拿出三十萬投資墾殖了嘛。這可是能開幾十萬畝地,可是得十來年功夫才能開這麼多地……”
那名股東的話讓其它人無不是鬆口氣,可不是嘛,相比於一般的生意,那地若是墾了,可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就是,縱是再不濟,這豆子什麼的生意不成了,到時候咱們把墾出來的地一賣,這熟地可得小十塊錢一畝。這一番一正可就是十幾倍的利!”
十幾倍的利,足以讓任何人趨之若鶩,而對於他們來說,這並不僅僅意味倖存未來的財富,更重要的是長遠的收入。甚至有些股東都尋思著,若是實在不行,就直接分了地當個地主得了,往老家招上一批佃戶來,守著上萬畝良田,一年單就是收租也能收個上萬塊。那時候日子過得可比現在穩當,畢竟即便是公司的股票,那也有漲跌的時候,至於分紅。同樣也有縮水的時候。
儘管無論是統監府亦或是公司都的透過主動讓利的方式,令府中以及公司職員投資股票,進而形成“民間投資”風氣,但卻忽視了國人的“求穩”之心,雖說相比於其它投資,投資公司。甚至投資府中的債券都是極為穩當的投資,但當土地擺在他們的面前時,他們卻看到卻是土地帶來的世代收益,而且任何投資都沒有土地更為穩當。
而於公司時培養出來的“商業眼光”,更是令其意識到投資荒地或許將是未來收益最為豐厚的投資,而且完全沒有任何風險。如此一來,大家自然對投資土地變得趨之若鶩起來,
“咱們在府中可有什麼聯絡?”
李程遠並沒有反駁他們,而是直接問道了另一件事。
“現在總督大人都到旅順了,按道理來說,雖說這官荒登計還未完成,可總登計了一部分,若是等到東北三省把官荒登計得到猴年馬月啊,所以哪,自然應該解除禁令,放民墾殖吸引流民了,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可現如今呢?非但這地沒解禁,那邊我聽旁人說,大人有意建農墾團,進而推行兵墾,大家可想過大人建這農墾團有何深意?”
相比於其它人,李程遠往往更善於從許多“小道訊息”獲得一些資訊,這多少與其曾接受過的情報培訓有很大的關係,而現在這個“小道訊息”卻讓他意識到了危機,更準確的來說是看到東北墾殖業的危機北歐志。
公司商幹班出身的他非常清楚相比於公司,現在的總督府財力可謂是極為窘迫,表面上朝廷撥給三省建省的銀子足有一千五百萬兩,可實際上那是用三省解款抵扣的,朝廷要東三省解款是為了面子,不過大帥那邊自然是一分也不會給,甚至還想問朝廷要建省協餉,所以大家為了個面子互相抵扣了,按句話來說,未來十年裡,朝廷不會給東三省一分銀子,東三省也不用往朝廷解一分銀子。
現如今總督府的開支完全是靠著當初於朝鮮發行的債券,那幾千萬兩債券如何償還?雖說北洋公司以及朝鮮銀行還有那總督府都是大帥的,可即便是分公司間賬也算的極為清楚,依靠稅收顯然無法維持三省開支,更不能償還債券,現在總督府手中最值錢的資本是什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