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部分,贏在辦公室,賴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以退為進”是兵家常用的策略。列寧也說過:“為了更好的一躍而後退。”面對強大的阻力或者難以克服的困難,選擇暫時的退讓是一種成熟的智慧。

職場中,要實現晉升,可以憑藉深厚的實力正面爭取,也可以暫時避開競爭激烈的鋒芒,主動去做一份看起來職位更低的工作,以幫助自己掌握某些新的經驗和技能,讓自己在蟄伏階段獲得更大的提升潛力。

蒙經過十年寒窗的苦讀,拿到新聞傳播的博士學位。自恃才高八斗,他懷揣文憑求聘總編輯職務卻四處碰壁。

他開始反思,終於悟出是自己把目標定得太高了,於是收起文憑,以普通人身份參加了一家報社的招聘,結果被錄用做了校對。

沒過多久,報社總編就發現了他的才華:一個小小的校對竟能看出許多語句和語法的錯誤,於是把他安排到廣告部做編輯。過了一段時間,總編髮現他在這個崗位上仍然幹得遊刃有餘,又把他調到時事部做編輯。在時事部,總編髮現他策劃的版面、修改的稿件見解新穎、準確而有深度,是其他編輯無法比擬的。 。。

變通規則:魯哀公救火知變通(22)

在一次得到報社獎勵後,他才向總編亮出自己的學位證書,並講述了自己以前的求職經過。總編聽後更加高興,毫不猶豫地提升他為副總編。

5年後做到了這家王牌媒體總編寶座。

在成功的道路上遇到阻力,有三種選擇:弱者選擇放棄;強者選擇持續的努力;智者選擇迂迴的攻擊。退一步海闊天空,放開眼界會發現更多的途徑。無論官場還是職場,只要牽扯到挫折和爭鬥,就必須學會進退有度,隨機應變。一時保全了自己,便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戰爭期間,為了拱衛京師,清政府下令調駐朝清軍統帥吳長慶回國,鎮守遼東。吳長慶走後,駐朝清軍被一分為三:提督吳兆有和總兵張光前各統一軍,另外就是袁世凱統帥的淮軍“慶字營”,三軍由吳兆有統一調遣。

12月,在日本駐朝公使的支援下,朝鮮開化黨人在首都漢城發動“甲申政變”。政變發生後,袁世凱主張立即發兵平亂,而吳兆有等人則主張先請示李鴻章再行動。由於時間緊迫,袁世凱自作主張,主動出擊,一舉救出國王李熙,並消滅了開化黨人。

日本不甘失敗,一面增兵朝鮮,一面向清政府提出抗議,指責袁世凱挑起中日衝突。吳兆有也趁機落井下石,把一切責任都推給袁世凱,還控告他擅自挪用軍費。李鴻章派吳大澂、續昌兩人赴朝調查處理。

袁世凱知道不妙,使出渾身解數將各個漏洞抹平,並預先做好了安排。兩位特使到達後,袁世凱盡心服侍兩外特使,百般掩飾,總算應付過去。眼看處境艱難,袁世凱決定“走為上策”,藉口養母牛氏有病,向吳大澂請假回國。

幾天後,吳大澂等人回到天津,在李鴻章面前高度讚揚袁世凱,稱他在朝怎樣拓展外交,鞏固中朝關係;怎樣隨機應變,處置“甲申政變”。回北京後,又多次對人稱讚“袁才可用”。由於吳大澂等人的宣傳,加上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指名要求嚴懲袁世凱,反而使袁世凱名聲大震。

1885年4月,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天津條約》,中、日兩國同時從朝鮮撤兵。七月,應朝鮮國王的一再請求,清政府決定釋放大院君李昰應。對於護送大院君回國的人選,李鴻章選擇了袁世凱,並上奏保薦。

清政府很快決定:破格提拔袁世凱為“欽命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大臣”,“以道員任用,加三品銜”,頓時連升兩級,成為漢城炙手可熱的人物。

清末和民國的歷史上,袁世凱和蔣介石都是善用“以退位進”戰略的高手,屢次化險為夷,東山再起。可見這招深得老子哲學意蘊的策略確實奏效。

時下,工作越來越難找,職場的風險也越來越大。面對這種情況,很多應屆大學生希望一上來就擔當要職、拿高薪的想法就不實際了。為了儘快求得一職,應對職場風險,保證自己平安度過各類危機,聰明的還是趕緊學會以退為進的職場兵法吧。

無信不立:商鞅的成功

談到信用,孔子有一句名言:“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是說,一個國家,要想贏得民眾的支援,必須樹立國家信用。對於企業的規章制度,要想徹底貫徹執行,必須讓人相信這些制度是嚴肅的、必行的、有效的。

作為一個管理者,對自己說過的話,訂下的規矩,要嚴格兌現,堅決執行。不能一時高興,許下了一個升職或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極樂

一意孤行

天降仙妻:這個宅男是我的

司徒止寂

四合院:阿瞞看了直點頭

進擊的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