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3部分,永樂架空傳,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艿哪侵旨拍�奶��
現在好不容易有輸棋的機會,朱棣自然心癢難耐。不過,周忱和錢成正下得難捨難分,朱棣也不好意思讓他們中斷這局棋來和自己下。再說,朱棣對景秀這個文武全才的舉子頗有好感,因此便沒有推託,而是拿過他寫的策論細細閱讀起來。
讀完,朱棣點點頭又搖搖頭。
景秀的策論題目是《論預防宦官為禍》,論點主要是兩個,一是要禁止宦官識字,二是要杜絕宦官領軍的機會。
朱棣之所以點頭,是因為這兩點確實與宦官為禍有著直接的關係。明朝中後期太監能夠影響甚至是把持朝政,其直接的導火索便是明宣宗讓宦官們學習讀書寫字。
辦一件事。按照權力地大小可分為具體地執行者、事情地策劃者以及最終地決策者。就明朝地國家級事務來說。具體事務地執行者自然是中下級官僚。而策劃者則是內閣及六部等高階官僚。至於最終地決策者。理論上應該是皇帝。
由於朱瞻基培養了一批識字地宦官。後來便將所謂地批紅權交由太監代理行使了。批紅權實際上是這個國家地最高權力之一。朱瞻基本人倒是沒有放鬆過對此權力地掌握——事實上。歷代明朝皇帝基本上都將這項權力抓得比較牢。只可惜。如同“只有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地道理一樣:既然明宣宗之後太監已經掌握了批紅權。那麼即便絕大多數皇帝都將批紅權抓得很牢。但只要出現一個怠政地皇帝。那麼掌握著批紅權地秉筆太監以及掌握蓋章地司禮監掌印太監就有機會把持朝政了。
至於領軍權。景秀大約是從晚唐宦官之禍分析得出地結論吧。晚唐宦官權力之大。甚至能夠廢立皇帝。而歷史上明朝中後期宦官雖然也為禍甚烈。但既便是有著“立地皇帝”之稱地劉瑾和有著“九千歲”之稱地魏忠賢。他們也只敢瞞著皇帝為禍國家。皇帝若下定決心處理這些權宦。只需兩指寬地紙條便足夠了。其根本地原因便在於:明朝地太監並無真正地兵權。
朱棣猜不出景秀是怎麼想到禁止宦官識字這個辦法地。或許是因為明太祖不喜歡太監識字聯想到地吧。反正這個辦法確實能夠從根本上杜絕宦官干政地可能。再加上禁止太監領兵也是明朝後期與唐朝後期相比。宦官為禍稍輕地主要原因。因此朱棣不由自主地點了點頭。
但轉念一想。朱棣又忍不住搖了搖頭。
明朝地政治格局與前朝不同。明太祖禁止後世設丞相一職。其替代品內閣其實是皇帝地顧問。只是相當於後世地總統府秘書長。內閣大學士照皇帝地意旨寫出。稱“傳旨當筆”。其權力及地位與過去地丞相不可同日而語。也就是說。理論上明朝地皇帝其獨裁程度遠遠超過了前朝。
但獨裁也不是什麼人都行的。首先,必須有充沛的精力——沒精力就辦不了太多的事,管不了太多的事還怎麼獨裁?其次,還需要對政治懷有極大的熱忱——光精力充沛還不夠,如果對政務沒有興趣,自然也就不可能獨裁。
明太祖和明成祖都是既有精力又對政治有興趣的人,所以他們都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獨裁者。但他們的後代卻不能滿足這兩個基本條件,因此不得不分權。
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朱瞻基想了個辦法:允許內閣在奏章上以條旨陳述己見,稱為“票擬”制度,又授予宦官機構司禮監“批朱”,俗稱批紅。精力不如太祖父和祖父的朱瞻基也是不得已才會想出這個辦法:若是能夠立宰相,那麼國家大事便可以由君相分擔。若皇帝不稱職,無論是曹操那種奸相還是諸葛亮那樣的賢相,總之可以用相權在行政方面部分地代替君權的作用。如今不能立丞相了,好處是皇帝即使不稱職也不會出現曹操那種可能篡國的奸相,但國家大事總得有人來處理吧?權力真空總得有人填補吧?由於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因此宦官掌握的權力實質上屬於皇權的延伸。所以,太監再次走上政治舞臺便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既然必須用太監來彌補皇帝精力不足的弊端,那麼禁止太監識字便不怎麼妥當了。
再者說,朱棣本人也有意使用太監。是否將“票擬權”和“批紅權”分割出去朱棣還沒下定決心,但有三件事是一定要重用太監的:一是下西洋,二是東廠,三是監軍。
下西洋是因為中國當時的國力強大,能夠完成這一壯舉。離了鄭和未必無法成功,但朱棣對此多少有點忌諱——歷史上鄭和下西洋成功了,何必對此進行改變呢?萬一換個人不如鄭和,弄出點瑕疵來,豈不是讓人很不爽?
成立東廠是為了加強皇權,加強皇帝對整個國家的控制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