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6部分,永樂架空傳,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朝鮮吃了這個悶虧自然不甘心,於是向大明哭訴,請求宗主國主持正義。
原來歷史上地永樂大帝並沒有為此而懲罰猛哥帖木耳,但朱棣卻猶豫了很久。
猛哥帖木耳地所做所為其實還是很合朱棣心意的,但朱棣對猛哥帖木耳卻存在一個心結—朱棣頗想對猛哥帖木耳下黑手,免得兩百年後他地子孫屠戮大明子民。從小心駛得萬年船的角度考慮,朱對幹掉猛哥帖木耳有著很強烈地興趣。但猶豫良久,朱卻最終放棄了這個念頭。畢竟,經過了朱一系列地改革後,兩百年後大明應該仍然處於蓬勃上升階段,區區一個小土酋,那還不是想怎麼捏就怎麼捏?
……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受大明冊封的有邑貴族,自發攻擊大明周圍並未徹底臣服勢力的行為,在朱棣看來應該值得鼓勵。朝鮮索來恭順不假,可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時,以明朝與朝鮮如今的這種關係來看,其控制程度顯然
。要知道,朝鮮境內某些對工業發展很重要的礦產富的—所謂匹夫無罪,懷壁其罪是也!
真實的歷史上,朝鮮開國國王李成桂以前是高句麗國王的部將。高句麗國王辛隅向朱元璋索要領土而被拒絕,於是辛隅發了瘋似的調集全國各道地軍隊,一共湊出不到四萬的軍隊去攻打明朝。當時遼東正值燕王鎮守,而這支明軍不久前剛剛打敗了納哈出的二十萬元軍,兩邊力量一對比,這豈不是以卵擊石?高句麗國王辛隅發了瘋,可李成桂卻沒瘋。和明朝做對是送死,不與明軍交戰呢,偏偏上面還有個國王壓著。李成桂一咬牙,乾脆造反了——於是延續了五六百年的朝鮮李氏王朝自此誕生。
登基之初,朱棣曾經異想天開地派遣錦衣衛探查過江湖上是否有盈散花這號人物。根據《翻雲覆雨》裡面的內容,那盈散花似是高句麗君王的後代。盈散花盡管名聲非常不好,卻也上了江湖十大美女排行榜,顯見其姿色非常值得期待。她出場的時間是朱元璋死的那一年,至今不過四年而已。若是能夠征服盈散花,顯然是件公私兩便的事情。於私自不去說,於公嘛,將來若是與盈散花生出兒子,那便扶持此子去做朝鮮國王——此子有高句麗上代國王地血脈,自然可以事半功倍。
只可惜,錦衣衛忙了個腳朝天也沒能發現和條件吻合的目標,朱只得索然放棄這個計劃。
派遣大軍征服朝鮮顯然太過勞民傷財,而遼東有邑貴族自發地侵擾朝鮮,卻不會額外花費中央朝廷一文錢。如果朱默許甚至暗中鼓勵這種行為,或許不堪騷擾的朝鮮會最終加入大明帝國的有邑貴族體系之中,進而使得朝鮮成為大明版圖的一部分。即便短期內朝鮮李氏寧願承受這種痛苦也不屈服,那麼遼東有邑貴族不時抄掠至少可以補充一下遼東緊缺的勞動力——反正朝鮮李氏懦弱得要命,沒膽子反過來入侵遼東。
所以,以朝鮮使臣告狀為由去找猛哥帖木耳的麻煩顯然不合適。想找別的理由,偏偏猛哥帖木耳又異常恭順。作為一名有邑貴族,猛哥帖木耳沒有任何造反的企圖;及時繳納賦稅;將繼承人送往番學就讀;而且還是最早割發明志的女直人之一——如果硬是要在雞蛋裡面挑骨頭,造成蒙古人和女直人對中央產生疑慮反而不美。
最終,朱只能以小不忍則亂大謀來安慰自己,將幹掉猛哥帖木耳地念頭悄悄壓在心底深處。
朱棣是這樣回覆朝鮮使者的。
“按大明律法,有邑貴族只要遵守大明的法律,朕也不能無緣無故對有邑貴族進行處罰。至於你說猛哥帖木耳抄掠朝鮮之事……”朱頓了頓,說道:“猛哥帖木耳是朕地直屬封臣,而朝鮮卻只是大明的藩屬之國,所謂疏不間親,你這種一面之辭朕自然不能輕信。
這樣吧,待朕有空了,且查一查有沒有這回事。”
朝鮮地那位使臣姓李,名宗盛,是朝鮮的王族。李宗盛頗有膽色,居然質問明朝皇帝:“既然皇帝陛下無暇處理此事,可否由我國自行處理?”
對於這句話中地語言陷阱,朱棣自然心知肚明。朱棣無所謂地回答說:“朝鮮國王如今並非我朝之有邑貴族,在朝鮮‘境內’儘可以自行其事。”
聽到明朝皇帝特意咬重了“境內”兩字,李宗盛頓時明白明朝皇帝聽出了他上句話中的陷阱,並且將之堵得死死地。
李宗盛仍不死心,一咬牙,把頭磕得嘣嘣直響。
“皇帝陛下,那夥強盜侵擾我國,被我**隊打敗後便退入大明境內。外臣擔心那夥強盜養好元氣後又故技重施……外臣懇請得到皇帝陛下的授權,在必要時可追剿這夥強盜。”
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