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來悟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27部分,盛唐風流,悟來悟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武后沒理會程登高的殷勤,只是漠然著臉,揮手吩咐了一句道。

“諾!”

武后既發了話,程登高自不敢有絲毫的耽擱,趕忙站直了身子,將譯本攤了開來,一派矜持狀地開口宣道:“真神在上,我大食國哈里發阿維葉?伊本?艾比?蘇富揚致意大唐皇帝陛下,貴我兩國本無舊怨,向有通商往來之誼,緣何興兵犯我邊境,擾我臣民,不宣而戰,是謂無禮……”

“狂妄,這大食國當真該滅,安敢妄言如斯!”

“此等蠻荒小國安能與我強唐並立,荒謬,當誅!老臣懇請娘娘下旨,盡發大軍,以平滅此獠!”

“不錯,賈相所言甚是,這等蠻夷之輩,毫不知羞,戰敗之國也敢妄自稱尊,臣懇請娘娘下詔,發大兵以剿之!”

……

也不曉得大食國書裡的原文就是如此,還是通譯翻過來的語句有問題,總之,這份國書裡充滿了囂張之氣焰,面目當真可憎,不等程登高宣完,賈朝隱已是跳了出來,率先開了頭炮,旋即,後黨們也紛紛出列聲援,人人喊打,個個喊殺,一時間滿大殿裡戰雲密佈,聲勢當真嚇人得緊。

“娘娘明鑑,微臣以為賈相此言甚是不妥,兵聖有云:兵者,國之大事也,生死之道,不可不察也,今大食遠在萬里之外,我兵縱精,輜重又該當何如之?妄因言而戰,置社稷存亡於不顧,是何居心?”

後黨們聲勢雖大,但並不能真嚇到了敢言之輩,這不,沒等武后作出表態,御史中丞蕭明已是從旁搶了出來,毫不客氣地指責賈朝隱妄言誤國。

“蕭中丞何出此言,前番我兩萬大軍便可平滅大食十五萬之眾,威名遠揚,叫賊寇空自麋集大軍而不敢稍動,今若是再調數萬兵馬上去,又何愁大食不滅,至於說到糧秣輜重,今夏大收,已有米賤傷農之虞,何不趁此機會興兵討賊,一者可揚我大唐之威,二來也可保得糧價之平穩,兩全其美之事,何樂不為哉?”

後黨們敢在大殿上公然呼戰,自然是早就已做好了相關之準備,這一頭蕭明話音剛落,那一頭元萬頃已是毫不示弱地便駁了回去,一派振振有詞之狀,宛若其真是兵法之大家一般。

“元鴻臚此言差矣,我大唐乃煌煌上國,豈可因言而妄動刀兵,那豈非與蠻荒下國無異哉,今,大食國來使不遠萬里而來,便是有著求和之誠意,縱使國書中言語稍有無狀,怕也不是擅開戰端之理由罷?元鴻臚不顧將士死活,強自要戰,究竟是何居心?”

元萬頃話音剛落,禮部尚書林明度已從旁站了出來,不客氣地駁斥了元萬頃一把。

“林尚書此言大繆,彼若是真有意求和,那便該卑躬屈膝方是正理,今既在國書中大放闕詞,恐非求和之道罷?”

“不錯,林尚書此乃誤國之言也,我大唐之強又豈容蠻荒小國如此冒犯了去!”

“賈相斯言大為不妥,聖人有寬恕之道,今大食已派使來議和,我大唐若是置之不理,一味要戰,怕與聖人之言有別罷?”

“沒錯,劉侍郎所言甚是,呼戰者只顧博取自家聲名,卻不體軍伍之死活,是為謬論誤國也!”

……

隨著蕭明與林明度的出列,太子一系的官員們自也都不肯落後,紛紛進言,一時間呼戰派與籲和派就此吵成了一團,彼此指責不休,滿大殿裡竟噪雜得有若菜市場一般。

“夠了,諸公莫非忘了御前不得失禮麼,嗯?”

眼瞅著這麼爭吵下去,這朝議怕是怎麼也議不出個所以然來,武后的臉色可就有些不好相看了,一拍文案,毫不客氣地訓斥道。

“娘娘息怒,臣等知罪。”

武后這麼一發作,無論是後黨還是太子一系的官員們都不敢再多言,只能是各自躬身謝罪不已。

“哼!”

武后冷冷地掃視了下群臣們,目光逡巡著落到了穩穩端坐在前墀下方的李顯身上,語帶不悅地開口道:“顯兒,你來說,此事當何如之?”

呵呵,這老賊婆又要挖坑讓咱去跳了!

一聽武后點了名,李顯心中不由地便暗罵了一聲,以他之能,又怎會不知道武后究竟在算計些甚子,左右不過是要李顯當眾表態,而後借勢加以攻訐罷了,當然了,明白歸明白,面對著武后的點名,李顯卻是不能不出這個頭的。

“母后明鑑,孩兒以為此事須得從長計議,大食國既是遠道前來議和,我大唐若置之不理,未免有失氣度,此非我煌煌大唐所應為之事也,至於談不談得成,卻須得兩說了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