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來悟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8部分,盛唐風流,悟來悟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眼瞅著武后又要拿自個兒當槍使,賈朝隱心裡頭當真比吃了黃連還苦,可也沒得奈何,只能是硬著頭皮從旁閃了出來,一派憂心忡忡狀地出言打岔道。
“陛下,賈愛卿所言不無道理,大災之事終須得慎重應對才是,所謂一事不煩二注,顯兒先前自言能應對得早請,那此事也就交由顯兒去做好了。”
有了賈朝隱的打岔,武后自也就有了順水推舟的機會,這一張口之下,便再次毫不客氣地將重擔盡皆壓到了李顯的肩頭之上。
“唔……”
救災固然是高宗之所願,可朝廷無糧這麼個事實高宗也是心知肚明的,要其將這等難題就這麼不管不顧地交給李顯,高宗自是有些子不忍心為之,哪怕這個建議乃是出自武后之口,高宗也沒敢立馬便準了下來,遲疑地支吾著,卻是不肯給出個決斷。
“父皇,能得蒙母后見重,實兒臣之福也,救災一事兒臣自不敢辭,只是兒臣卻有幾處礙難之事,若能蒙父皇恩准,兒臣便可有十成把握渡過此難關。”
李顯費了如此巨大的精力,苦心造詣地諸般部署,為的便是能借救災一事搶權,自是無懼武后之刁難,不過麼,該討價還價的時候,李顯卻也斷不會手軟了去,這一見高宗在那兒猶豫不決,李顯立馬便站了出來,主動將事情攬入了懷中,不過麼,趁機提些條件卻也是少不得的。
“哦?究竟是何礙難之事,顯兒且說來與朕聽聽。”
這場久拖不決的大旱災早已是令高宗煩透了心,再加上先前災民鬧事那一幕一攪合,高宗解決此事的心自是更迫切了幾分,此時聽得李顯說有十成把握,自是不會不動心,本想著一口應承李顯所請,可又擔心李顯要求過甚,心下難免有些子犯起了叨咕,想了想之後,這才謹慎地出言追問了一句道。
“父皇明鑑,兒臣以為放糧乃是救災之手段,卻不是根本,只能救一時之急,卻無法應對下一回之災情,我朝所設之常平倉與義倉制度看似合理,實則卻常流於形式,不單常平倉虧空無度,義倉更是幾近虛設,這其中固然有管理不善、制度不全之緣由,可更多的則是糧產不足,無以為繼所致,欲從根本上解決此事,須得從兩方面入手,其一,由上而下地制定新規,選任賢能,其二便是推廣良種,從此意義來說,此番大災雖是危難,卻也不失為變革之良機,若父皇能信得過兒臣之能,兒臣願領銜行此變革之事,以杜絕後患。”
李顯沒急著道出解決眼下這場大災的法子,而是先從根子上剖析了現行體制應對災情無力的原因,堂而皇之地伸手要起了權來。
“此皆後話,眼下之危兀自懸而未決,顯兒不嫌想得過遠了麼,嗯?”
一聽李顯開口便是要搶權,武后的肺都險些氣炸了,只是當著眾人的面,卻又不好胡亂發飆,可卻絕不想讓李顯如此輕易地得了手去,這便不待高宗發話,搶先陰測測地插了一句道。
“母后教訓得是,然則常言道:人無遠憂,必有近慮,正所謂風物長宜放眼量便是這個道理,防微方能杜漸,此與應對眼前之災情實不相悖也。”
李顯絲毫不因武后話語陰森而膽怯,朝著武后一躬身,態度恭敬到無可挑剔處,可言語間卻並無一絲一毫的退縮,渾然一派爭鋒相對之言辭。
“嘶……”
李顯此言一出,已是擺明了與武后當眾打擂臺的架勢,一眾朝臣們見狀,全都忍不住倒吸了口涼氣,後園子裡的氣氛再次陡然繃緊了起來……
第六百一十九章再下一城(下)
政治這玩意兒固然需要隱忍,可該激流勇進的時候,卻也須得當機立斷,李顯自是深韻此道,別看武后此時權勢赫然,其實不過都是浮雲罷了,別說其在地方上幾無根基可言,便是在朝中的實力也不足以佔據主導地位,所能依仗的不過是高宗的寵信罷了,至於賈朝隱等人,皆跳樑小醜耳,壓根兒就掀不起甚大浪來,尤其是在這等高宗有心要拉李顯出來平衡朝局的情況下,李顯自是更無懼於當眾擺出與武后政爭之架勢。
“好,甚好,顯兒既如此自信,娘倒是想看看顯兒有甚妙策能應對災情。”
武后這些年來可謂是順慣了的,還真沒遇到甚太大的挑戰,此時被李顯這麼一頂撞,肺都險些氣炸了,不過麼,武后畢竟是武后,縱使心中再氣,卻也不會有甚失態的表現,只是面色平靜地點了下頭,話裡有話地說了一句道。
“母后放心,兒臣既然敢言,自是能擔之,肯請母后能玉成兒臣之提議。”
李顯太清楚武后的為人了,又怎會不知其死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