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部分,中國文化的展望,團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中有一個最高的位置擺在那兒。只要一個男性在輩分上“熬”到那個資格,並且合於族中代代相傳的約定俗成或不成文的規條,他便可以享受應有的聲威、尊敬、利益和支配權。如果這些特權受到挑戰,那末便是一件嚴重的事端——嚴重到被認為動搖根本。如果這些特權式微,那末便意味著社會結構從根本上動搖。所以,這種男性中心的特權主義,一直被傳統維護著使不致受到侵犯。既然如此,於是中國的傳統家庭,溫暖中有森嚴,富於人情味但要付出忍隱的代價,真摯時還有虛套的一面,可以依賴但也得作無條件的奉獻。除了家長以外,至少在理論上,旁的人不能有錢,愈是輩分低和年歲小愈不能有錢。如果他們有錢,那末在名義上叫做“私房錢”。私房錢是不好見太陽的。婦女沒有財產權。婦女在性的貞操方面被嚴格要求著;而男人在性方面的放縱則可得到較多的寬容。
婚姻的事關聯到家族系統的維繫,財產的承繼,秘方、秘技的傳授,和社會地位之確保這些次元。所以,在中古時代,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的上等家庭,即令配偶不當,也是不大歡迎自由戀愛的。王室戀愛自由的範圍更是小得可憐。在中國的傳統婚姻裡,男女雙方當事人的感情因素向來是不在考慮之列的。當事人的婚姻,除非作“司馬相如之奔”,是不能自主的,而須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決定。這種婚姻方式的含義,與其說是著重男女之間個人與個人的結合,毋寧說是著重男女原屬的兩個家族的結合。這就是所謂“聯姻”。所以,“結婚”和“聯姻”不僅所指不同,而且涵義也不同。甲乙兩個聯姻的家族,又各有其聯姻。所以,過去的家族關係,一扯就是一大串,牽一髮而動全身。這種社會結構,很容易使中國人產生“通體相關”式的及“全體主義”式的思想形態。複次,這種親上加親和親外有親的葛藤式的關係網之顯明的界線何在,是很不容易劃分的。所以,如果你嫌寂寞而愛攀扯的話,全中國人都非親即故。並且,這種越扯越多的心理取向,曾為社會所獎勵。“單門獨戶”,冷冷清清,是大家可憐的影子。
在中國文化的傳統裡,婚姻和子嗣被認為一件不可分離的事體。當著財產、秘方和秘技必須傳授給後代但無人可傳時,便是具體的“絕後”。一旦絕後,何以上對祖先?一旦絕後,一了百了,生命即行幻滅,這是何等嚴重的事!所以,小孩,尤其是男小孩,被看做自己生命的延續,也是自己人生辦總移交的物件,和接祖宗“香火”的奧林匹克火炬傳遞手。除了這一超自然的(super natural)意義以外,尚有一實際需要問題。正像許多史前社會一樣,在中國傳統社會里,將來能從事生產的男性小孩就是父母年老的保險費。“養兒防老,積穀防饑”,保險費不患其多。所以男性小孩生得愈多意即自己的庫存資本愈雄厚。這一“形而上”的思想加上“形而下”的思想,大有助於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多的國度。
在以男性為中心的家族或家庭中,族長或家長是合模(conformity)的標準。族人或家人的世界觀、社會觀、人生觀、模式行為、價值觀念、教育方式等等,都得向他看齊。他又掌握著經濟、嫁娶、葬喪、營建、遷移諸權力。下一輩的人,尤其是女子,從小就被教導得必須對長輩尊敬、畏懼、小心、將就、自抑。家長不嘉許的人,他不能接近;家長喜歡的人,他可不能公開討厭。所謂“孝順”,不只是要提供服務,而且是要順其心,隨其情,以至於無微不至。中國傳統的家庭是血緣、生活及感情纏織起來的蜘蛛網。在這個網裡,濃密的情感核心中有一個不可渡讓和不可侵犯的父親意像(father…image)。這個父親意像輻射出一股權威主義的(authorilarian)氣氛。父親說話,兒女只有洗耳恭聽。至少在制度上女兒不能同父親辯論,媳婦更不用說了。即令父親說錯了,因被權威主義的氣氛所壓,或者為了顧到父親的尊嚴,兒女有理也只好往肚裡吞。所以,中國一般人很會恭維人,也很會罵人,但卻沒有養成平等討論問題的習慣。中國傳統的家庭是雛形的權威主義之自然的養成所。
中國社會文化裡的這一權威主義的父親意像,好似物理學家所說的“膨脹的宇宙”,有一種膨脹的趨勢。從前的縣官大老爺,叫做“民之父母”,老師被看做是父親那一輩的人,所謂“師徒如父子”。從前中國男人罵人好充“老子”。這一定是因為站在“老子”的地位便是站著上風。
二 中國社會的基型
頓尼斯( Ferdinand Tonnies)把社會分作兩個型別。一個叫做通體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