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部分,西施豔史演義,一意孤行,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誅之,何以服眾?”使人賜以屑鏤之劍,命其自盡。
子胥接劍嘆道:“吾破楚敗越,威加諸侯,有功無過。今既不聽吾言,反賜吾死,吾今日死,明日越兵至,掘汝社稷矣。”
乃對家人道:“吾死之後,可抉吾目,懸於東門,以觀越兵之入吳。”言罷,自刎而死。
使者取劍還報,並述子胥死時所言。夫差愈怒,命取其屍,盛以鴟夷之器,投於江中,斷其頭,置於盤門之上,道:“使日月炙汝肉,魚鱉食汝肉,骨變形銷,復何所見?”
夫差既殺子胥,遂進伯(喜否)為相國,愈益驕恣。使太子友守國,親率國中勁兵,由邗溝北上,與晉國爭盟主之位。
越王勾踐,聞子胥已死,夫差率兵出境,遂與范蠡計議,發習流二千人,俊士四萬,君子軍六千人,從海道通江以襲吳。
前隊既及吳郊,王孫彌庸出戰,大敗而逃。
次日,勾踐大軍齊到,太子友出兵迎敵,勾踐親自督軍。
陣方合,范蠡揮兩翼俱進,勢如風雨。吳兵大敗,太子友陷於陣中,衝容不出,恐被執受辱,自刎而亡。越兵直抵城下,王子地堅守城池,使人往吳王處告急。
此時吳王夫差正在黃池,與晉國爭載書名次之先後,相持不下。忽報越兵入吳,殺太子,焚姑蘇臺,現已圍困城池,勢甚危急。夫差大驚。
伯豁進言道:“大王勿示驚慌之狀,使齊晉知之,我其危矣。王於明日,可鳴鼓挑戰,以懾晉人之氣,必求主盟,方保無虞。”
夫差聽從其計,命兵卒建五方之旗,結為方陣,進逼晉軍。
夫差親督三軍,陣中萬鼓皆鳴,聲動天地。
晉人大驚,不敢再爭,遂讓夫差先歃,晉侯次之,魯、衛亦以次受歃。會畢,夫差率師回國,於途中連得告急之報。軍士知家國襲,嚇得心膽俱碎,又且遠行疲勞,皆無鬥志。夫差猶率軍與越相持。連次大敗。
夫差驚懼,使伯(喜否)至越軍,稽首請成,求赦吳罪,其犒軍之禮,一如越之昔日。
越王心中不忍,意欲許之。范蠡急阻之道:“大王早朝宴罷,謀之至二十年,奈何垂成而棄之。”
遂不允行成。吳使往返七次,范蠡、文種,堅執不應,率兵攻擊吳都。吳兵不能復戰,范蠡欲毀胥門而入。
其夜,暴風忽起,急雨如注,遙見吳南城上伍子胥之頭,巨若車輪,目如電光,鬚髯四張,光耀十里。越軍將士無不驚懼,暫止其兵,不敢毀城。
范蠡無策可施,坐而假寐。忽見子胥,白馬素車而至,對范蠡言道:“吾前知越兵必至,故欲懸吾目於東門,以觀越之入吳。不意吳王置吾頭於南門,吾忠心未絕,不忍汝從吾頭下入城,故為風雨以止之。但越之有吳,天意也,吾不能逆天。
汝改從東門入,吾當相助。“言訖而滅。
次日,范蠡、文種相見,二人所夢皆同。遂使士卒開渠,自南而東,將及蛇匠二門之間,忽太湖水發,洶湧而來,波濤衝激,竟將吳城開一大穴,越兵長驅而入。
未知夫差性命如何,且待下文分解。
第十八章 破吳投江
話說越兵乘著怒濤,直入吳城。夫差聞知越兵入城,伯(喜否)已降,遂與王孫駱及其三子,奔於陽山。晝馳夜奔,腹餒口飢,目視昏眩,左右採得生稻,剝之以進。吳王嚼之,伏地掬飲溝中之水,避入深谷之中。
越以千人追至,圍之數重,夫差作書,繫於矢上,射入越軍。
范蠡、文種拾而視之,書上寫道:“狡兔死而良犬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大夫何不存吳,一線自為餘地?”
文種亦作書答之道:“吳有大過者六:戮忠臣伍子胥,大過一也;以直言殺公孫聖,大過二也;太宰讒佞而信用之,大過三也;齊、晉無罪而數伐之,大過四也;吳越同壤而侵伐,大過五也;越親戕吳之前王,不知報仇,而縱敵貽害,大過六也。有此六大過,欲免於亡,得乎?昔天以越賜吳,吳不肯受,今天以吳賜越,越其敢違天之命!”
夫差得書,垂淚言道:“寡人不誅勾踐,忘先王之仇,為不孝之子,此天之所以棄吳也。”遂拔劍自嘆道:“吾殺忠臣伍子胥,今自殺晚矣!”謂左右道:“吾死而有知,何面目見子胥於地下,必重羅三幅,以掩吾面。”言罷,自刎而死。王孫雄解衣覆吳王之體,即以組自縊於旁。
勾踐命以侯禮葬之,使軍士負土一簞。頃刻遂成大冢。流其三子於龍尾山。後人名其地為吳山裡,有詩吊之道:荒臺獨上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