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日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部分,補天裂,抵制日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作品:補天裂
作者:霍達作
內容簡介:
謹將此書獻給我的祖國和歷盡劫難終於迴歸祖國懷抱的神聖領土香港;
謹將此書獻給一個半世紀以來在香港問題上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奮鬥的一切志士仁人;
謹將此書獻給在香港這片血染的土地上為抵禦外來侵略。反抗殖民主義統治而英勇犧牲的烈士們,他們永垂不朽!
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末,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大清國甲午戰敗,列強瓜分中國之勢已成,公元1898年,英國殖民主義者乘機脅迫軟弱無能的清政府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這是繼1842年的《南京條約》、1860年的《北京條約》之後,中、英兩國在香港問題上籤訂的第三個不平等條約,從而完成了英佔香港、九龍、“新界”的“三部曲”,中國在香港地區完全喪失主權,中華民族蒙受了長達一個半世紀的奇恥大辱。
本書正面展現了“香港拓界”那一頁慘痛的歷史,透過京師舉人易君恕在戊戌變法失敗後亡命香港的坎坷人生經歷,以及與“新界”愛國志士聯合十萬鄉民奮起抗英保土而慘遭血腥鎮壓的悲壯義舉,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抵禦外侮、寧死不屈的慷慨悲歌。
1984年中、英兩國發表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宣告》,中國政府向全世界莊嚴宣佈,定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百年國恥,一朝雪洗。作家霍達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激情投入了本書的創作,並遠赴香港深入生活,蒐集素材,查閱歷史資料數千萬字,採訪各界人士數百人次,反覆實地踏勘歷史遺蹟,在充分尊重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運用多種藝術手段,潛心結構,歷時“二載,完成了這部嘔心瀝血之作。
作家以濃烈的愛國激情,真實、生動、形象的筆墨,著力塑造了易君恕、鄧伯雄、鄧菁士等愛國忐土的英雄群像,對英國牧師林若翰、清朝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兩廣一總督譚鍾麟、港督卜力、輔政司駱克、警察司梅軒利等各色人物的刻畫亦各有獨到之處。全書充盈著蒼涼悲壯的史詩感,謀篇恢宏,剪裁縝密,結構緊湊巧妙,情節起伏跌宕,文筆凝重典雅,是近幾年來長篇小說創作中的佼佼者。
《補天裂》出版之際,正值香港迴歸祖國、十二億人民“煉石補天”之時,國人捧讀此書,驀然回首上個世紀慘不忍睹的歷史,更有其震撼人心的現實意義。
正文
第一章 落花時節
公元1898年,大清國光緒二十四年,歲次戊戌。
暮春時節,古都北京才徐徐露出一些春意,山杏、碧桃、丁香、海棠、榆葉梅次第開放。而來自居庸關外的北風卻也挾裹著漫天黃沙,呼嘯不止,把好端端的春色葬送了。殘萼敗蕊,落英繽紛,真正是“寂寞開無主”。當年以奇才名滿天下的龔定庵,曾有詩單道這京城落花:“如錢塘潮夜澎湃,如昆陽戰晨披靡,如八萬四千天女洗臉罷,齊向此地傾胭脂!”一支生花妙筆,繪聲繪色,驚心動魄,卻也淒涼而又無奈。等到風沙漸歇,不覺過了清明、穀雨,那短暫的春天已匆匆逝去,立夏就在眼前,天氣驟然熱了起來,禮部依例奏請皇上批准,朝廷官員換去暖帽貂裘,開始戴涼帽、著夏服了。
天色空濛,太陽從薄雲後面透出一輪慘白,慵懶地照射著禁宮內苑三海一山,照射著九門五城縱橫街衢兩千衚衕十萬人家芸芸眾生。然而在這平靜的空氣之中,似乎孕育著某種躁動不安,一場驚天動地的大風暴正在步步逼近……
東單牌樓底下,川流不息的人群之中,一位年輕人步履匆匆地往北走去。
此人高挑身材,頭戴玄緞便帽,身穿銀灰色直羅夾袍,外罩古銅色亮紗暗花馬褂,身後垂著一條油黑烏亮的大辮子,腳下雙梁布鞋。他年紀在二十七八上下,膚色白皙,面目清癯,兩道長長的劍眉,一雙深邃的眼睛,鼻樑挺且直,口闊而唇薄。此刻,他眉頭微蹙,嘴唇緊閉,臉頰上便顯出兩道對稱的月牙形細紋,隱隱有悒鬱之色。他目不斜視、大步流星地徑直向前走去,那副神情,既不像寄情聲色犬馬的紈絝子弟,也不像留連京都街肆的遠方客商。顯然,他是一個久居京城的人,對這裡的大街小巷瞭如指掌,現在正有一件緊急的事情去辦。
東單牌樓北大街已經走到了盡頭,再往前就是東四牌樓南大街了,這兩條街首尾相連,中間並沒有明顯的分界,而北京人卻把它們看作兩條街,分別隸屬於南北相望的兩座牌樓。他走到這裡,抬眼看了看兩側,左首是西堂子衚衕,右首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