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部分,1998大洪水,博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水則歸咎於副熱帶高壓的南退東移,贛、閩、湘、桂等省的一些地區降水量之大,持續時間之長,是近幾十年來罕見的,這就屬於反常現象。正常年份7 月下旬,長江中下游地區應該處於副高控制之下,進入伏旱,出現高溫少雨天氣,雨帶應該北移。但是在厄爾尼諾現象及其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副高南退東移,使長江中下游地區處於副高邊緣,暖溼氣流與北方冷空氣相遇,必然形成降水。況且今年南方輸送的水汽充足,於是在長江、兩湖盆地及以南地區,再次出現暴雨,形成嚴重的洪澇災害。萬幸的是,目前為止,今年臺風出現次數較少,而且登陸時間比往年都晚。不然,颱風帶來的惡劣天氣,無疑會使長江防汛雪上加霜。

長江流域已經經歷了6次洪峰,而副高仍然沒有後撤的跡象,長江上游和中下游地區仍然會有降水。儘管形成像6月、7月那樣大規模降水的可能性不大,但由於上游己長時期降雨,加上植被破壞等因素,蓄水能力較弱,一場中雨也可能形成洪峰下瀉,因此形成新的洪峰的危險依然存在。而且中游長江堤防經過50多天浸泡,已經經不住風吹雨打,抗洪形勢不容樂觀。

氣象學家認為,從氣象學角度上說,今年長江大水的起因,幾乎完全一樣。氣象學家將今年6、7月份和1954年同期的氣象圖比較後驚奇地發現,這兩年6、7月份的大氣環流極其相似:6、7月間西太平洋“副高”的平均位置都穩定在“梅雨”位置上,也即北緯20度上下的華南地區。而常年7月“副高”已在北緯28度以北的長江流域。這樣一來,本應是華北雨季的降雨卻落至江淮流域。今年與1954年不同的地方在於,今年7月上半月“副高”曾光顧長江流域半月左右,梅雨中斷,暴雨停止,使長江干流及兩湖盆地的水位稍有下降。如果沒有這段晴熱高溫,其後果不堪設想。

對於今年長江流域的大量降水,氣象部門早在3月份全國性的會商會上就已作出了比較準確的預報。在防汛抗洪過程中,中央和地方各省氣象臺也及時釋出了一次又一次準確預報,為防汛指揮部提供了科學決策,受到廣泛稱讚。但是,陸均天警告說,氣象預報只能預測災害,不能消除災害。透過預報,可以提前準備,避免人員傷亡,儘量減少損失,但預報即使百分之百準確,災害的到來仍然無法避免。而且,同樣多的降水,以前可能不會成災,現在則難以預料。除了水利建設,還受環境保護等因素影響。因此,長遠來看,要減少災害,還應加強綜合治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水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幹流水位居高不下。據專家分析,其中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持續時間較長的強降雨。6月底,地處長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陽湖湖區接連出現強降雨,加上不斷接納支流來水,致使長江800多公里的江段超過了警戒水位。而此時,長江的第一次洪峰尚未出現。此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地處長江上游的四川東部和三峽區間,又連續出現強降雨。同時,長江全流域也出現了數次強降雨。一時間,天上地下,大量的來水滾滾湧人長江。

其次是洪峰來勢猛,洪峰間隔短。第一次洪峰宜昌報峰的時間是7月2 日,16天后的7月18日,第二次洪峰出現,緊接著,7月24日第三次洪峰宜昌報峰。8月7日,第四次洪峰出現;8月12日,第五次洪峰出現;8 月16日,第六次洪峰出現。前兩次洪峰過後,湖北宜昌以下的中下游江段全線超過警戒水位。上游來水源源不斷,下游退水緩慢,洪峰一浪追著一浪。長江中下游江水呈現出“上壓下頂”的態勢,於是,水位急劇上漲,久漲不落。

第三,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差,中下游因此遭殃。由於長江上游的岷江、嘉陵江流域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森林吸納雨水的能力減弱,大量雨水直下江河。水土流失又導致泥沙俱下,河道湖泊淤積,加重了長江中下游防洪的壓力。

第四,行洪蓄洪區域大幅減少。據介紹,長江流域承擔蓄洪重任的八大湖泊面積比50年代初減少了33%,減少面積達5500多平方公里。長江一些支流的堤壩加高加固、湖區蓄洪能力的銳減、支流洪水水量的猛增,使水都積蓄在長江干堤之內,再加上下游洪水的頂託,使長江干流水位居高不下。

第五,中下游退水緩慢。長江中下游退水緩慢和長江的上下高程落差小有著直接關係。和長江6300多公里的長度相比,它的上下落差卻不大。宜昌是長江上中游的分界點,它離長江入海口1800多公里,而上下落差高度才50多米。農曆大潮又使下游江水受到頂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