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部分,1998大洪水,博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樣上壓下擠使得長江中下游積蓄的江水退水緩慢。
國家防總辦公室的專家分析,儘管今年長江洪水的超額洪水目前還不及1954年1023億立方米的超額洪水量,但這次洪水給長江中下游造成的壓力超過1954年的大洪水。近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長江經濟帶在迅速崛起,為了確保長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中央確定了嚴防死守、力保長江干堤的方針。
警鐘:洪災帶來的反思
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和百萬軍民奮勇抗洪的壯舉,牽動著全國億萬人民的心。反思洪水發生的原因,人們不難發現,除了今年長江流域降水量比較大以外,多年來生態資源遭受破壞導致這一流域生態嚴重失衡也是洪災加重的重要因素。
今年長江進入主汛期後,上游和中下游同時出現降雨,上中下游洪水併發,使得洪水水量激增,超過前幾年的水量。這是水災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對比以往的水文記錄又會發現,今年的洪水流量大,但不是最大。以宜昌為例,今年前三次洪峰透過時最大流量為56,400立方米每秒,而水文記錄中至少有23年最大洪峰流量超過6萬立方米每秒。這種並非最大流量的洪水卻連連創下新的水位紀錄的現象,與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長期以來遭到人為的破壞有直接關係,其表現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長江流域植被、溼地的破壞;二是對湖泊、河道的不合理利用。
植被向來被稱為“綠色水庫”,具有涵養水分的作用。據專家調查,1 萬畝森林的蓄水能力相當於一個蓄水量100萬立方米的水庫。過去長江流域一直是森林覆蓋率較高的地區,而從50年代開始,森林遭到大面積砍伐,其中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上游地區情況尤為嚴重。儘管目前人工林和中幼齡林面積有所增加,但對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有重要生態效益成熟林、天然林卻仍在遭到砍伐,殘存的天然林也處於退化狀態。
植被遭到破壞直接帶來了兩個危害:其一降低了水源涵養能力,致使降水直接形成的地表徑流加大了河流的行洪壓力;其二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據統計,30多年來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增加了56。6%,大量泥沙湧人江中,抬高了河床,加劇了河道和湖泊的淤積,這樣即使水量不大也會形成較高的水位,對沿岸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構成威脅。
溼地數量和麵積減少也是長江流域生態資源遭到破壞的重要方面。溼地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具有蓄水調洪、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淨化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功能。遺憾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加,長江流域的溼地資源不斷減少,持水、蓄水和調洪能力大大下降。
除此之外,對湖泊和河床的不合理利用也對長江自然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淡水湖泊集中分佈區域,眾多湖泊成為長江水的自然調節區。然而盲目的圍湖造田導致了湖泊萎縮和生態退化。50年代漢江湖群的湖泊數為1056個,到90年代初減少為182個,建國後幾十年間,洞庭湖水面減少了46%,鄱陽湖圍湖墾殖和淤積使湖面縮小五分之二,損失水面2116平方公里。據統計,近幾十年來,長江中下游地區湖泊喪失面積約1200萬公頃,喪失率達34%,以致蓄水量越來越少,調洪能力越來越低。另外,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人為佔用河道開闢耕地、修建房屋、工礦企業向河道任意排放尾礦、礦渣等工業垃圾的現象也十分嚴重。這些,都使河道排洪能力受到嚴重影響。
今年的洪災告訴我們,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發展中 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必須注意生態效益,否則 人類就會遭到大自然的無情報復!
全書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