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9部分,興宋,知恩報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錯,這幾日忙來忙去,現在閒下來,正該去他們家中看看。
村中道路很好,時穿腳下瞪著一雙牛皮快靴,崔小清則穿著一雙木屐,帶上全套首飾的崔小清走起路來,雅緻的像一幅水墨畫,她溫婉的邁著小碎步,木屐踏在石階上,走一路一路是音樂,這樣的天氣,如果再加上絲絲細雨,那就是畫中人了。
不能不說,玫瑰園的興建影響了村裡的建築風格,而時穿的作坊,以及早先的崔園時園等建築,基本上都是石材建築,影響所致,村裡的鄉民有錢了,便喜歡把自家屋子換成磚瓦石材,而宋代民居的建築風格嘛——現代的日本鄉居,就在竭力模仿宋代味道。所以整個崔莊,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現代日本小鎮一樣,但它比日本小鎮更古樸,更有那股中華的味道。
海州是港口城市,每年的季風以及由此而來的颱風是大害,加上海州臨近海邊,海水倒灌導致土地鹽鹼化嚴重,所以過去的海州,農業人口並不多,如果不是海州茶葉市場撐著,這片地區並不富饒。而這一兩年稍稍改變的是:時穿興建的巨型作坊。
崔莊因為作坊而得利,村民們日子過得還不錯。自玫瑰園興建之後,村裡的建築變化最大的是屋頂,如今草簾式屋頂已基本不見了,因為它抵禦不了颱風暴雨,所以村民但凡有錢,先要換個防水水泥屋頂。這樣一來,村內的建築風格更像北海道海邊漁村。
比如為了防止積水積雪,大多數民居的屋頂傾斜很厲害,快類似尖頂了。整個村落的屋子雖然帶著典型華夏味道的方正,但紅瓦石牆,石板街道,臨街的窗戶開得很小,厚重的石牆顯得很凝重……這一切,更像現代風格的北海道。
清脆的木屐聲踏在這樣的街道上,怎一個詩情畫意。
宋人的鞋底都是木製的,連快靴都是。基本上直到清代,在橡膠傳入中國之前,最好的靴子底都是木頭雕成,比如官靴,直到清代覆滅依然是“木底為上”。
製作木底的材料有軟木與硬木,甚至還有銀質鞋底——宋代最著名的銀底鞋其實是一雙高跟鞋,這鞋子也被指認為“裹腳”習俗的初始,它叫:“錯到底!”。但其實,把這雙鞋拿到現代商場裡,路過的人會脫口而出,稱呼它為“鬆糕鞋”。
時穿牽著崔小清的手,一路在街道上徜翔,一邊挨家挨戶的慰問傷亡團練,一邊聽著崔小清的腳步聲,胡思亂想著鞋子問題……不知道在宋代發展高跟鞋,銷路會怎樣?銀底鬆糕鞋都出現了,再稍稍變化一下款式,宋人會接受嗎?
各類機械分發下去了,下面是給團練們尋找產品,按宋人的創造性思維,也不需要太費勁,只需要給大家捅破一個窗戶紙,宋人會接過創造的接力棒,自動的發展下去……
不知不覺中,天色漸漸黑了,該走的人家已經慰問完畢。時穿感到心情特別寧靜,他就這樣牽著崔小清的手,施施然的走進崔園——這就是大宋普通村莊的一天嗎?
崔園裡張燈結綵,不知在慶祝什麼,自從進了崔園,崔小清很得很羞澀,而時穿這時已經明白了事態的結果,他坦然地牽著崔小清的手,走到了崔園正堂接受崔園僕人的恭賀,而後牽起崔小清的手,柔和地說:“你肯委屈自己,我欠你的我明白,我向你保證,在崔莊,沒有人強過你。”
崔小清滿臉紅暈,溫柔的點點頭,回答:“話不能這麼說,我願意,我心甘情願的。”
沒有婚紗,沒有結拜禮,沒有賀喜的賓客,沒有婚書,沒有喜帖,只是藉著崔莊剿匪成功的喜慶,不明不白的辦了這樣一場喜宴——在禮儀之邦的華夏,“婚”這個詞格外神聖,大多數人一輩子只能辦一場“婚”,因為按照《周禮》,續絃繼室所行的禮節,也不是“婚”。
崔小清停頓了一下,接受了時穿的鞠躬,並回了一個禮,平靜的回答:“官人無需歉疚,奴家也沒有失去什麼,奴家只是個明白人,知道自己的分量,明白自己該做什麼,更清楚自己不能像豆腐西施一樣,蹉跎了歲月——奴家沒那個本錢。”
說到這裡,崔小清心裡補充:其實黃娥也是個明白人。她若不讓步,崔小清為了心中所愛,會堅持鬥下去,即使失敗她也不覺得有什麼損失——她本來就是一個被家族拋棄、無依無靠的孤女。沒有時穿出手,也許早被海州的浮浪子擄回家中做妾了。如今,院門口那塊大石頭就是證據。
真這樣下去,鬥來鬥去大家都沒好結果。而黃娥退讓一步,迴避到城裡;崔小清得償所願,不再糾纏身份的細微差異,反而是兩相得利的最好結果……
所以,即使沒有“婚”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