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2部分,興宋,知恩報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爵的傢伙。同時,他也是太監當中的異類。這個人不貪汙,不愛財,論其貪汙本領來,他即使面對一個現代小科長都覺得羞愧。
童貫確實對老百姓非常盤剝,但他是皇帝的一隻忠犬,他盤剝來的財物都給皇帝花用了,自己沒剩下多少。所以盤剝老百姓的罪孽不在他身上,而在更高層領導身上。然而,對於政教合一體制的中國來說,皇帝乃是地上行走的神靈,是“星宿下凡”、是“天之子”。凡俗之人不能指責皇帝的錯誤,所以皇帝總是英明的,錯誤總是下面人犯的,皇帝只不過被皇帝親自任命、並予以重用的奸臣矇蔽了。
所以北宋滅亡,替罪羊是六大奸臣,稱之為“六賊”;所以岳飛蒙難,替罪羊是執行皇帝命令的秦檜,絕不是一貫英明偉大的最高領袖。
其實,北宋“六賊”當中,有的人確實有罪,有的人只是命令的執行者。
這段日子裡時穿細細研究了童貫的過往經歷,意圖瞭解童貫這個人的性格,從而採取針對性措施——既然雙方碰面無可避免,以攻代守才是積極的進取策略。
跟宣傳上有所不同的是,童貫為人有度量,能仗義疏財,出手相當慷慨大方,甚至比《水滸傳》上同時代宋江還不拿錢當回事。而童貫最後被殺時也不曾“抄家”,他的子女也未曾被株連——基本上,抄童貫家的事兒都發生在宋代以後。自明清開始,小說家在自己的小說中,“代表”宋代皇帝把童貫家抄了一百遍啊一百遍。可他們不知道,華夏文明乃禮儀之邦,那種蒙古式搶劫抄家行為,本不屬於華夏文化的。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被朝廷派來執行誅殺命令的監察御史張澄是位膽小鬼,他不敢進入童貫家中,只站在童貫家門口招呼童貫出來接旨,然後在人家大門口指揮伴當,當場按倒童貫,割了對方的腦袋轉身就跑,弄得隨後出門的童貫家人莫名其妙,以為是盜匪假傳聖旨,因而告到地方官那裡,而地方官也不知道這回事,更未聽說朝廷頒佈了誅殺童貫的詔令,竟真的發文要求各州縣緝拿兇手,結果鬧出了一場大笑話。
當然了,隨後監察御史張澄一路急逃回到京城並開始慶功,童貫家人也知道了真相,便老老實實的收拾了童貫的屍體,並偷偷安葬了——大宋不株連,所以童貫家人默默的在當地定居,並沿存到了現代。
作為擁有世界百分之七十財富的國家的國防部長,而且頭上還頂著“王爵”,仗義疏財的童貫家產很簡單,家中現金甚至不如現代一位小科長多,只是擁有土地多一點而已。
按照宋人筆記,這位太監出身的國防部長,在當時很受兵頭喜歡。他確實沒什麼能耐,偶爾出個主意則必定是百分之百的蠢主意,但大宋以文御武多年,文官一般視當兵的如豬狗,連狄青這位最後做了國防部長的軍漢,臉上照樣刺了字——據說這是防止士兵逃亡。
在這種環境下,當一位國防部長很尊敬地給你出個蠢主意,讓你去送死,大多數兵頭常常會腦袋一熱,真的去送死——童貫在陝西主持對青唐的戰役,這場戰役從戰略角度上來說,大宋軍隊取得了絕對的優勢,然而朝廷位於西線最精銳的二十萬百戰老兵,也被童貫葬送的乾乾淨淨,以至於後來西夏長鬚直入,幾乎不受抵抗佔據了陝西、山西、河南全境——沒辦法,那些土地上已經沒有守衛者了。
所以,這次參戰需要提防的不是童貫的貪婪,因為童貫不貪財,當他有求於你的時候,這位太監王情商非常高,好處大把大把的給,說出的話簡直讓你無法拒絕……然而這位“太監王”從小受得是愚民教育,愚民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把屁民變成零智商。所以被他認為是英明正確的事情,常常是千真萬確的錯誤,而他越是認真地按自小受的教導,做自認為正確的事情,結果常常是:越努力結局越糟糕。
童貫這種行為模式並不是孤立的,古代愚民教育主要是由儒學主導,所以大多數儒生都是這樣——他們越努力,結局越糟糕。
所以時穿這次參戰,最需要提防的是童貫那致命的愚蠢。為了防備自己因無法拒絕這愚蠢,從而把整個海州軍團搭進去陪葬,就需要躲童貫遠一點,維持個不冷不熱的態度——太監嘛,當然都很小心眼,即使以慷慨和豪爽知名的“太監王”也不例外,西北名將种師中就因為蔑視童貫被對方整得很慘。
因為有了這種心理,海州兵用種種藉口滯留通州……這一待就是二十餘天。
在此期間,海州拔頭水軍的戰船進行了三次往返,共計拖來適合江面行駛的平底海鰍船四十艘,大型炮艦十艘——這是一種比通常的樓船體型小,但比時穿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