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風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5部分,山窩裡的科技強國,紅色風帆,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疾病的傳染,組織農閒時修建水利灌溉,辦學識字掃盲,定期農業科技站的人員進村教授如何提高農產品產量,政府出資農民出力修建初級鄉村公路,等等。眾多的行政措施即提高了農村生活地質量,也提高了農村農業產品的收成。
西南的農業科技高地嚇人,在這裡,很感謝興業報報社提供的照片做為資料,大家可以看到,照片中的稻穗長的嚇人,在西南農業科技的支援下,合理的科學種植使得每畝田能最大限度地種植稻苗,再加上使用化肥、有機肥增收。化學農藥的除草除蟲,這裡水稻均畝產可達到640公斤。據說在西南的百色地區,這個產量還要再高這麼幾十公斤。而且更高產的稻種、更先進地拋秧種植方式正在那邊進行最後的研究實驗。
提到這裡還要再說明西南的農業稅,西南的農業稅相比其他勢力治下要少很多,雖然西南政府收購公糧價格略低於市場流通價格兩成,但我所接觸過的所有農民都對此毫無異議。在淳樸的農民心中,感恩和報答的情感使得西南政府擁有著這樣狂熱的支援。
在桂林我駐留了一年,在這裡我詳細瞭解了西南農業的情況,這一年中我向原報社寄去十多篇對西南農業地報導,但是卻泥牛入海毫無音訊,直到一年後我才得知。原報社對這種關注平民大眾生活的報導絲毫不感興趣,他們更需要我挖掘西南政府、特別是李、白二人的故事。
無奈之下我只好終止了對民間大眾的探訪和追尋,轉而回到桂林,申請採訪李督辦。
只可惜李督辦當時不僅是西南地幕前領導者,同時也是國內政壇中舉足輕重地人物,要想採訪他是何等地困難。不過我靈機一動,在採訪目地上填寫了我在桂林農村一年中所遇到地各種問題和一些不明之處,這份申請書果然很快地只用了兩天時間就被批准透過,第三天我便來到李督辦地會客廳中得以進行獨家採訪李督辦。
採訪中,李督辦對我在民間調查研究了一年地做法非常地認可,並要求我從非西南人員地角度去觀察、理解、判斷西南政府地各項做法是否正確。我對李督辦地問題都作出了一一地回答。這次地採訪更向是李督辦採訪我。他問我答地時間更長。採訪地時間原本預定只有一個小時。但是實際我們相互詢問交談地時間達到了五小時以上。李督辦非常高興能得到我以一個非西南人員地角度看到地西南。並毫不隱瞞地指出西南政府地一些做法地利弊。也很欣喜地聽到西南底層民眾內心真實地聲音和想法。採訪地最後。李督辦建議我再到西南地其他地方走走、看看。去了解更多地真實情況。我欣然答應了李督辦地建議。
就這樣,獨家採訪完李督辦後我就職地原報社給予了我豐厚地報酬,我也欣然離開了桂林,先後來到了廣西地柳州、百色地區。
如果說在桂林我看到地是一片農業產業興旺發達地景象。那在柳州、百色兩地就是工業、重工業發達地驚人場景。
在這裡,我憑藉著李督辦專門幫我簽發地證明和許可,我可以採訪接觸到很多工人和深入到生產單位中去了解真實地生產和工人們地真實生活情況。當然,我還是自動迴避了一些涉及保密地地方。
這裡首先要寫出地是柳州地重型工程機械製造廠。寫這個機械廠地原因是那封指責我地報道是天方夜譚地那封信。信中對西南地各項工程建設如此之快表示了懷疑。並對很多大型工程所需要地勞力之少表示不可置信。
這封信的書寫人應該是為老學究,從滿篇之乎者也的訴詞中我不難看出這位老學究對科學的駁斥和蔑視。這裡我不想多說什麼,只是在徵得興業報報社的同意後隨此篇文章 一同發表幾張照片。
第一張照片是柳州重型工程機械製造廠(以下簡稱柳工)研製生產地大型迴轉式挖掘機。這種挖掘機的挖鬥在三十秒內一次挖掘出的土方就可以是一個強壯勞力三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張照片是柳工研製生產的大型吊車,這種吊車可以輕易地將數噸重的物體輕易吊起。
第三張照片是推土機和壓路機,有了這種推土機。鋪路、平整土地的工作變得輕鬆起來。
由於西南需要保密的緣故,更多的工程機械恕我不能介紹出來,但是我可以告訴各位讀者,柳工所能生產出地工程機械裝置不僅僅是這兩種裝置,它還能生產出在大型工廠、築路、建橋、鋪鐵軌等各種機械工程裝置。
科技,科技的產物使得以前很多需要人力來完成的建設工程得到了解放。同時也大大地縮減了建設地成本和建設所需要的時間。我曾經跟隨一個築路單位修建過一段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