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部分,"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莫再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期能寓教於樂。

所以,並不是把孩子往學校送了後自己就可以輕鬆,事實上更要注意到教育的效果,全面配合。

此外,諸如在培養對事物的正確認知,辨別差異及分辨、歸納乃至推理等能力,父母都應設計各種“活動”,以增加活動量,擴大孩子的種種能力,並培養他們合作、忍耐和進取的品格。

結束語

嬰幼兒在未進入學校以前的教養,必須依靠父母的全力照顧,方能使其最重要的“三歲以前”不致於荒廢。

蒙氏認為母親是最重要的“預備環境”,可見父母親對幼兒的家教,是其智力和品格的第一位導師。母親應在幼兒未出世前,就要努力學習並認真研究,如此方能勝任愉快呀!

第19章 父母在家中如何施行感官教育

由於智力發展,是從感官接受外界訊息開始,在家中施行感官教育也並非一定需要蒙氏教具,母親可以自行製作原理相同的教具,使幼兒感官能力敏銳。所以此章針對這個需要,特別撰文介紹。

感官訓練的目的在培養幼兒感覺的敏銳性

不論是在家庭中的嬰孩或進入幼稚園的幼兒,不但應該把感官訓練列為首要專案,更應該在過程中不斷地求其更精確、更敏銳,使幼兒的視、聽、嗅、味、觸覺都能夠靈敏而精確。藉以讓幼兒認知、辨異等潛能得以充分發展,進而產生分析、綜合、研判等更高層次的思維能力和行為基礎。

家庭中感官訓練的著眼

父母對幼兒在家裡實施感官教育,除了達成前述的“目的”以外,還要有四個著眼:(1) 是培養幼兒良好的“認知習慣”,不要稻慄不分,“馬馬虎虎”。(2) “循幹追根”,要有系統,不要雜亂無章。(3) 是簡單明瞭,不要複雜。(4)是配合學校, 除了“銜接”外也要“延深”。如此才能不只僅使“耳聰目明”,更能養成不斷增進感官敏銳,精確的觀察能力,也會同時培養了條理分明的認知習性。

感官教育的三大原則

父母縱然不是幼教專家,但卻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對孩子的教育若能堅守下述三個原則,依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堅持蒙氏的原理:讓孩子自由地適應, 你只為他準備環境,和誘導他去接觸你所設計過的教具(一般人所謂的益智玩具)。千萬不要操之過急,給孩子訂下“教”他的進度,以免孩子被“盯”得厭惡學習,害怕你來“教”他。

(2)銜求品名(形狀、顏色、名稱、 用途等)的認識,再逐漸進入確實、精細的程度。(3)由聽(媽媽講說)到看(實物接觸), 並充分利用五官,再進入手腳“做”的階段。如此方有最好的教育效果。

早期感官訓練的學習三階段

學習分三個階段的目的,是要幫助幼兒對教具有更好的認識,可以讓你瞭解幼兒能把握多少吸收多少,才能落實你的訓練。

這三個階段的學習方法,必須用於所有的每一個教具的介紹,也可以用於識字教育上。當你要開始示範任何一種教具,須指示幼兒用不同物體加以比較,才能得到正確的認知。例如:大-小、大-較大-最大、大-稍大-較大-很大-最大;小-較小-最小小-稍小-較小-很小-最小;至於長-短、輕-重、粗-細、硬-軟等等,也是逐次漸進的做精確的認識。凡物體的感性層次,都要讓孩子從五官的接觸,到心智的刺激,逐次地、確實地得到深刻的印象。

這樣“做”是讓孩子聰明、精靈的基本方法。父母親要有計劃地去做,有耐性有恆心地去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更應知道,年齡越小的孩子越不容易集中心智,所以也就越要講求方法,才會收到效果。但,千萬不要操之過急,讓孩子有厭煩的感覺。以上所說,是感官教育,由物體性質的直接認知到“量”和“比較觀察”的間接培養,是要從一歲到四歲都要下功夫的。

至於感官認知,學習三階段的次序和具體做法,是按以下的次序進行:第一階段:本體的認識──其目的是在建立實物和名稱之間的關係(先由物體──名稱)譬如家中用的由小到大,可以裝在一起成套的糖果盒,就是很好的教材,父母親用雙手拿起整個盒子向幼兒說:“這是紅圓形的糖果盒。”反覆地說到你覺得你的孩子瞭解了“物體”和“名稱”之間的聯合為止。

第二階段:對照物的認識(由名稱到實物)。母親要確知前一階段的效果如何,就對幼兒說:“請把那個紅色糖果盒拿給我。”一面以期待的眼神盼望幼兒正確地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無限花錢系統

兩斤滴龍蝦

在綜漫世界收集庫洛牌

嫋嫋紫鹽

樂傾希gl

別克陸上公務艙

迷失時空

緋之舞

一嫁再嫁,罪妃傾天下

貓的回憶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