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部分,"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莫再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動自發行為,又怎麼需要獎勵來畫蛇添足呢?
我們都明白,來自內心的喜悅才是真喜悅,雖然經過制約學習(例如:做好→有賞)的過程,對青少年可能有加強行為的作用,可是,那絕不是自然的,也不是永久的,它像緊繃的彈簧,完全靠外力的拉張,外力沒有了,它就不會張開,然而久而久之,終有一天它會松馳,甚至完全失掉作用!所以對孩子來說,“利”(獎)“害”(懲)兩字很難發生行為加強。
第13章 方法論(一)─設計環境
遺傳無法完全決定人一生的智或愚,後天的環境對人出生後的智慧發展才有著大部分的影響。
蒙氏說:“環境就像人類的頭部,影響著孩子的整體的發展。”上述的兩件事實,我們在前面第七章已經分別敘述過,蒙特梭利教學法的首重環境,就是基於同樣的認識。基本地來說,蒙特梭利教學法包含了四大要素──環境、教具、教師和兒童。其實綜合起來,它們應該是一個整體教育“孩子”的環境。
硬體裝置(和附近的環境) “教育環境” 教具 老師(導師) 孩子 在一個完美的環境中,除了有方便孩子的“硬體裝置”──慎重選擇過的“教材、教具”(靜態):還要有嫻淑慈愛的“導師”,在其中擔任設計教材和誘導孩子學習意願、以及在兩者之間扮演溝通牽引的角色;當然還有主體人物──充滿活力和學習意願的“兒童”(動態)。
關於如何設計一個幫助兒童能夠良好發展的環境,蒙氏說的最具體的就是:“兒童之家”。我們現在就簡單扼要地介紹給中國的母親們。
它必須像個家
蒙氏說:“所謂‘兒童之家’是指能夠供給孩子發展機會的環境(注:不要誤會為孤兒收容所),這種學校並沒有一定的規格,可以按經濟情況與客觀環境而定。”
“不過它必須像個家。”也就是說,不能光是一兩間同樣大小的教室,必須有幾個房間,有庭院,院子裡有遮風避雨的裝置……孩子可以在戶外活動,讓他們放些自己喜愛、自己照顧的小花小草、小動物、小擺設。
“家”中的主要房間是智力活動的“工作室”。另外,再配上較小的浴室、餐廳、會客室、健身房、休息室等讓孩子活動和生活的空間。
當然,像臺北這寸土寸金的地方,生活居住空間狹小,不是每個父母都擁有如此庭院式的房子,所以只要是你能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庭氣氛,為他安排一間“工作室”,陳設些經你慎選的益智玩具(最好不要市上的電動玩具)以及他的“工作”成績;另外的一間是專用的臥室兼起居室。並且要常常帶他到野外去踏青,以補沒有院子的不足,這樣也就是一個很好的蒙特梭利教育環境了。
以 幼 兒 為 中 心
家中裝置的主要特色就是,一切以孩子為主。不但教具內容要適合孩子智力發展的階段,所有的硬體裝置也都以孩子的高度為標準,因為在兒童之家內,一切事務都由孩子們自己動手。
從最簡單的說起:
食:吃飯的桌、椅、匙、抹布、手布……等,都應適合孩子的尺寸,你只要設想:從孩子一上飯桌,到吃飯完後下桌的中間會經過哪些手續?而哪些是過程中所需用的物品?以及它們的大小、輕重等等,都必須是適合孩子能夠使用的。
衣:是否已為他安排了一個高度適中的衣櫃,讓他可以輕易地開啟,將自己的衣物放入、掛好……
住:假如家中有六、七個月大的嬰兒,你是否能為他安排一大片可供他爬的空間(或客廳改造,臥房改造),至於到嬰兒會走以後,客廳、臥室都應特別設計,隨孩子的成長而準備、改變……。
行:除了為他安排了各類適用的小鞋外,是否在門外安排了一個空間,可讓他把自己的鞋子放整齊……。為什麼要以孩子為中心設計環境呢?因為我們的安排,不是隻看見近程目標(適合他活動),而是為了培養他能夠一切自己動手,不會依賴他人的“獨立”性格。 我想說一句不客氣的話,現在大部分的媽媽往往太小看了自己的孩子,以為她二歲半的“寶貝”什麼都不會,其實,他不但會自己擦鼻涕、折衣服、脫鞋子,還會打掃環境呢!
關鍵就在你是否大膽和耐心地給過他機會“自己做”,而且曾否成功地引導過他。
佈置要安全、美觀、有秩序
至於所有的硬體安排,必須要注意到安全性,例如:你給孩子用的椅子,應避免用夾層的,因為孩子還無法控制重量,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夾傷,最好是固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