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6部分,兵家吳起,公主站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飛步奔逃,屈宜臼大呼:“放箭!放箭!”吳起在箭矢追射中逃進大殿,未及關門敵兵追至,吳起再無退路,急中生智抱住王屍,敵眾置王屍於不顧,亂箭齊射,王屍亦中數十箭。
吳起成了一個渾身扎滿箭矢的血人,他以超絕的毅力強撐著緩緩站起身來,怒目圓瞪對敵眾厲聲道:
“吳某死不足惜,爾等誤國誤君,銜恨於王,箭及王屍,豈能逃得我大楚之法哉!”言畢氣斷而死。
眾家兵家丁聞吳起之言,如從大夢中突然驚醒,箭及王屍,豈能活命,嚇得頓時四下逃散。但屈宜臼、陽城君以及大臣子弟失祿者,並不就此作罷,他們遺忿未盡,將吳起未涼之屍拖出宮外,又行以五馬車裂。
太子熊臧嗣位,是為楚肅王,楚肅王追理箭射王屍之罪,使其弟熊良夫率兵緝拿為亂者,次第誅之,計滅七十餘家。有詩論及吳起伏王屍以報其仇句:“為國忘身死不辭,巧將賊矢集王屍。”贊其死尚有餘智。
再說陽城君因為參與領導作亂箭及王屍,被楚肅王治罪並收回封地,墨家鉅子孟勝作為陽城君的老師,百般無奈之下,遣人將鉅子的衣缽轉給在宋國的田襄子,而後和他的一百八十五名弟子一起為陽城君殉了難。《呂氏春秋。上德》對此事做了比較詳細的記述,現抄錄如下:
墨者鉅子孟勝,善(親)荊(荊,楚國)之陽城君。陽城君令守於國,毀璜以為符。約曰:“符合,聽之。”荊王薨,群臣攻吳起,兵於喪所,陽城君與焉。荊罪之,陽城君走,荊收其國。孟勝曰:“受人之國,與人之符,今不見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諫孟勝曰:“死而有益陽城君,死之可矣。無益也,而絕墨者於世,不可。”孟勝曰:“不然,吾於陽城君也,非師則友也,非友則臣也。不死,自今以後,求嚴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我將屬(屬,同囑)鉅子於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賢者也,何患墨者之絕世也?”徐弱曰:“若夫子言,弱請先死以除路。”還(隨即)歿(歿,死)頭於孟勝前。因使二人傳鉅子于田襄子。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二人已致令于田襄子,欲返死孟勝於荊。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傳鉅子於我矣。”不聽,遂返死之。
從這篇記載上看,雖然墨家鉅子孟勝沒有派出弟子直接參加屈宜臼、陽城君發動的殺害吳起的暴亂,但他和陽城君毀璜為符,為其守衛封地,這難道不是通謀嗎?因此,墨家對吳起之死,是難以全脫干係的。
最後需要一提的是,楚肅王雖然夷滅反動宗族七十餘家,但並不是因為他們政治的反動殺了吳起,而是因為他們箭及王屍,楚肅王迫於反動守舊勢力的巨大壓力,吳起之法結果被廢除,剛剛強大起來的楚國重又步回老路,走向衰退,直至被秦所滅。對此,諸多思想家感慨萬端,韓非子在他的《問田篇》中寫道:“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而富強。”痛惜之情可見。商鞅也是衛國人,初為魏國國相公叔痤的家臣,後入秦國,進說秦孝公實行變法,從他所行於秦的變法內容看,也就是吳起於楚的變法主張,史學家據此得出結論,商鞅變法是受了吳起變法思想的影響,如果當初吳起在楚國能把變法推行到底,那麼後來統一中國的將是楚而不是秦,所以吳起之死,不僅是吳起個人的一大悲劇,對楚國來說,更是一個天大的悲哀!
現代歷史學家郭沫若在《青銅時代&;#8226;述吳起》一文中說:“吳起在中國歷史上是永不會磨滅的人物,秦以前作為兵學家是與孫武並稱,作為政治家是與商鞅並稱的。……其實在這三個人物裡面,吳起的品格應該要算最高。”
吳起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史學家,他給世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這顆歷史長河中的燦爛巨星,必將永遠閃放光彩。
吳起兵法
附錄一
吳起兵法
圖國第一
吳起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文侯曰:“寡人不好軍旅之事。”起曰:“臣以見佔隱,以往察來,主君何言與心違。今君四時使斬離皮革,掩以朱漆,畫以丹青,爍以犀象。冬日衣之則不溫,夏日衣之則不涼。為長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車奄戶,縵輪籠轂,觀之以目則不麗,乘之以田則不輕,不識主君安用此也?若以備進戰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猶伏雞之搏狸,乳犬之犯虎,雖有鬥心,隨之死矣。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國;有扈氏之君,恃眾好勇,以喪其社稷。明主鑑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