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昊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299章 西臨石堡,步步驚唐,何昊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六百里加急,從長安到鄯州只需要六天。這個時候,李昂估計自己的信才剛到長安呢,大唐皇帝的聖旨就先到鄯州了<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中官宣讀聖旨時,使衙大小官員都在場,聖旨還沒讀完,大家已經忍不住竊竊私語了,好不容易等聖旨讀完,王忠嗣上去接旨時,底下所有官員的目光全都投到了李昂身上。
本以為,李昂大破吐蕃,生擒大論莽布支,朝廷一定會有重賞,萬萬沒想到,對李昂的封賞,只是一個正六品的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屬右春坊,秩正六品,掌東宮行令書、表啟。這是一個典型的閒職,通常設四人,李昂這個太子舍人相當於一個虛銜而已。
以他新科進士,大破吐蕃名望和功勞,這麼低的賞賜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唯一的解釋,是李昂在京裡得罪人了。
反而是節度副使董延光,成了最大的贏家,不僅加上了正二品的上柱國銜,而且得到了大量賞賜。
聖旨之中,對董延光率部大敗達扎路恭五萬大軍、派輕騎深入敵後,破伏俟城,擒吐蕃大論的功勞大加稱讚。
包括安人軍使馮守節,白水軍使王難得等人,也都是加官晉爵,賞賜豐厚。
李昂的功勞,都成了在董延光英明的指揮下獲得的,按這這個邏輯,主帥佔大部分功勞似乎也是理所當然。
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嘛!
只是這件事情,顯然沒這麼簡單,大家望著李昂眼神,越發的怪異了。
站在前面的董延光回過頭來,冷冷一笑,眼神之中充滿了勝利者對失敗者的睥睨之氣。
李昂對此如同未見。倒不是他對功名有多淡泊,正所謂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太子舍人就太子舍人吧,若斤斤計較於一城一池的得失。那就落於下乘了。
董延光見他態度淡然,沒有絲毫悲憤之色,反倒有些自討沒趣的感覺。
同時他心也提了起來,他想不通,李昂一個不滿二十歲的年輕人,遇到這種情況,怎麼就能這麼淡定從容、寵辱不驚呢?
聖旨的內容,除了賞功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條,那就是要王忠嗣乘勝奪回石堡城。
石堡城很重要嗎?
答案是:相當重要。
它的東面,就是“天下富庶出隴右”的隴西郡,是絲綢之路上燈紅酒綠的喧囂,盛唐燦爛的畫卷裡,它是支撐起西北大地的支架。
吐蕃若得石堡城,就可以做為東進的跳板,繼而揮師隴西,將富庶的河隴平原盡收囊中。大唐若得石堡城,就可據險而守。遏制吐蕃人對隴西平原的滲透和入侵。總之,石堡城,乃是兵家必爭之地。
開元十七年。太宗曾孫,吳王李恪之孫,信安郡王李禕曾上演了一場遠端突襲戰。當時的信安郡王集中精銳騎兵,星夜兼程殺至石堡城,吐蕃人猝不及防,令這座淪陷數十年的邊陲重鎮重歸大唐懷抱。
當時訊息一出,吐蕃舉國震撼,慌忙遣使通好,開元盛世的文治武功<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大唐皇帝龍顏大悅,石堡城成了一個給皇帝長面子的地方。
可惜。在開元二十九年,吐蕃人同樣上演了一出偷襲戰。奪取了石堡的控制權。
轉眼之間,已過去五六年了,但皇帝對石堡一直念念不忘,更何況,如今北疆突厥已滅,東北的奚人、契丹也被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得七零八落,已經遣使求饒。
放眼天下,如今大唐最大的威脅只剩下吐蕃了。
剛好又趕上吐蕃名將達扎路恭五萬大軍新敗,糧草缺乏,大論莽布支一族被清洗,人心惶惶,軍心不穩。乍看起來,這確實是奪回石堡的良機。
因此,皇帝下旨要王忠嗣奪回石堡,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王忠嗣自己心裡也清楚,皇帝命他領四鎮節度,親自坐鎮隴右,用意何在。他不敢怠慢,一邊下令從四大軍鎮調兵遣將,支援隴右,一邊親自前往石堡附近觀察形勢。
除了鄯州鎮將曹彥、牙將哥舒翰、掌書記費冠清外,這次王忠嗣意外地把李昂也帶上了。
之所以說是意外,是因為這段時間,他對李昂幾乎是避而不見,極為冷落,李昂根本沒想到他會帶上自己。
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