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良家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4章 帝國的征服,霸王!,楊氏良家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很值得思考了,為什麼強盛的王朝,總是不缺外患?總是在邊境出現新的蠻族,很多種族甚至之前聞所未聞。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往日中原的邊境在巴東一帶,後來到了巴西,然後又進入了蜀地,最後又越過了蜀地到了川貴,最後又越過了川貴到了雲南。
反正僰人自古是生存在這片西南深山裡,可後來這片深山、高原都成了中原自古以來的疆域,而僰人這個種族卻是永遠的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當中。
包括後世一直以為的,武力相對孱弱的趙宋,也跟西南蠻起碼打了有記載的戰鬥戰役十四五次。
數萬人規模的會戰都有,最嚴重的一次,宋軍調動了看家寶貝,王牌部隊西北邊軍來打。
永興路,環慶路,涇原路七千精銳步騎軍南下,配合四川部隊三萬四千五百多人,展開了大規模的戰略進攻。
從西南蠻的土地中吞併了兩州,八縣,三十多個城寨,奪佔了大片適宜種植的土地。
元代由於騎兵不適合在山區作戰,西南蠻一度達到巔峰,號稱統轄川南,俯瞰滇黔!
宋代奪取的都掌蠻部份地盤,又被他們在元代起碼奪回去一大半。
不過後來蠻族和元朝翻臉,雙方大打出手,最後元軍認為不可以和整個都掌蠻地區作戰,還是採取分化瓦解政策,對定州,阿永等四大部既往不咎,善加招撫,只專心打山都掌本部。俘獲山都掌的大壩軍民府都總管之後,也只殺了為首的十來人,對山都掌地區也不做追究。
到了明代,經濟中心徹底從北方轉移到了南方,而且海上絲綢之路興起,使得國家重點從西北轉移到了西南。
對西南的征服達到了極致,一句改土歸流,裡面不知道掩蓋了多少被滅掉的西南土司、蠻族部落,不知道多少十幾歲的孩子被抓到了皇宮當太監,比如最著名的三寶太監鄭和。
到成化時期,雙方矛盾已經無法再緩和,大打出手。一打就是三年,當初元朝和都掌蠻打是尚書平章政事右丞相來打的,明朝這次陣容來頭也不小。動用兵部尚書,襄城伯,南寧伯等高階文武將官勳貴,從京營以及周邊諸省調動大批明軍抵達。然後才擊破西南蠻族,可即便如此也沒有徹底征服當地啊。
直到一百年後,在萬曆朝雙方又打了一次。萬曆三大徵中,明軍入朝對抗十幾萬倭軍才動用了幾萬人。
可面對西南土司,明軍動員了二十四萬大軍,直到徹底攻入蠻族最大的三座山中城市。最後將剩餘的西南蠻人分散遷移到四川北部教化定居。再不遠千里從湖南湖北專門招募川南移民,填補進四川南部,雲南北部,貴州西部的西南蠻故地。
這才徹底的,讓這個至少從東晉就開始跟中原王朝在川滇黔交界處拉鋸作戰的古蠻族勢力消亡。
唐代對西南地區野心不是很大,可從宋元明三代跟都掌蠻來來回回打了得多少次了?都不得不動用北方精銳騎兵部隊南下,丞相,兵部尚書輪番上陣。雙方十幾萬人在川南平原和雲貴山溝溝裡經年累月的廝殺。
這才徹底的奠定了漢地十八省的概念,孫策要想直接改變西南形勢,要用大一統的王朝勢力直接推過去,這並不難。
西南山地無法機動,即便是蠻族到了後期也是用鐵甲長槍的重步兵方陣交戰。
現在他們鐵器資源不足,可能還在用藤甲。
中原的精銳步兵以堂堂之陣擊敗他們並不難,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都能輕易做到。
可要長期統治當地,這對中原就並非易事了。
所以朱元璋才會留下祖訓“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而且貼心的列出十五個國家,為不徵之國。
當然,後來的結果顯示,明代的皇帝都清楚,他們的太祖是老農出身,對天下的認知有著極大的侷限性。
所以後世不僅明代皇帝,就連士大夫精英統治集團,也把這條祖訓當廢紙給扔在了一旁。
十五個不徵之國,可以說是打了一遍。
而明軍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徹底奠定了漢地十八省的割據,開拓了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