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梧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章 轉折(2,6000票加更),鐵十字,月影梧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能太慢。
霍夫曼最初提出的設想是仿效後世的海洋石油鑽井平臺提供碼頭構建,該創意讓工程專家們眼前一亮,認為是天才般地想法,但以前毫無先例,必須從頭開始研發,短則1-2年,長則數年,將來未嘗不是開發海上石油的好裝備,不過現在專家們準備用其他辦法。
相比英美的硬構築,德國選擇的路徑就顯得非常有意思,不用那些麻煩且難以控制的沉箱,德國直接上船——以斯蒂爾曼級油輪為基礎發展而來的偽裝航母(或稱運輸航母)。
斯蒂爾曼是德國在戰前興建的大型油輪,可容納2.3萬噸左右的油料,德國當初興建的數量不多,但在獲得中東石油後,這種使用柴油機的民用油輪便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意志輪設計圖透過後,德國根據斯蒂爾曼的技術引數,設計了2.5萬噸的歐洲標準油輪——不萊梅級,整體長度超過185米。
美國曾經利用大型快速油輪建設過幾艘大型護航航母——桑加蒙級,但不萊梅級最高速度只有14節,要改成護航航母需要花費較大的力氣,德國不願意花這個成本,只進行了最為簡單的改造:利用大型油輪平坦的主甲板直接凌空6米餘的高度架設飛行甲板,或稱過頂甲板——與最初年代利用運煤船改造的套路一模一樣。甲板的寬度、長度均超過艦體(寬度超2米餘,長度超10米餘),整條油輪彷彿頂著一頂巨大的帽子,也被戲稱帶帽油輪。
樣子難看是難看了點,但帶帽油輪的某些特點讓霍夫曼也為之拍案叫絕。
帶帽油輪上部頂著的甲板採用厚度位50mm的鋼板鋪設而成,可以防止1000磅高爆炸彈的水平攻擊(但擋不住穿甲彈或者俯衝攻擊機),一口氣給油輪增加了近4000噸的分量,造成吃水大且船舶重心提高。於是工程師便讓貨倉燃油運輸量減少5000噸,但運輸艙位還保持在艦體內。
在眾人的注目下,標註為b1\b2的兩艘帶帽油輪緩緩向垂直岸邊的地方開去,b1號航母首先擱淺。
“b1擱淺成功,注水!”隨著艦長一聲令下,通海閥開啟,大量海水瘋狂湧入各個水密倉,然後這艘油輪便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緩緩沉沒下去,到最後大部分船體都沉浸在泥沙與淤泥中,但這樣一來,艦體也保持了穩定,現在整艘船除將近2萬噸的燃油之外,還引入了上萬噸海水,地盤顯得非常紮實了。
b2號排隊在b1之後,也開始以頭尾相接的方式向前靠攏——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兩艘油輪的對接尺寸左右要求控制在2米之內,上下要求控制在30公分之內。
左右是比較難控制的,但實際長接縫偏差不過1米餘,上下相對好好控制一些,只要不斷注水,船隻勻速下沉就能實現該目標,最後接縫的高低差不過10多公分。由於b2所處海域更深一點,反映在船上就是b2的吃水程度更深,b1不過是沒去了70%的艦體,b2則將近75%。
到這個時候位置,絕大多數步驟都完成了,還差最後一步——改平。因為海洋都是有坡度的,越灘頭誰越淺,因此兩艘擱淺的帶帽油輪是船尾高度低於船頭高度,上面的li凌空甲板是向海中傾斜的。但這難不倒德國工程師,因為上面鋪設的鋼板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1000多塊同規格的鋼板鋪設而成。工程師立即計算出改平說需要調整的尺寸,以最後一塊鋼板的海平面高度為標準高,每塊鋼板下面連著的支柱開始下降,用縮短支柱的辦法來緩釋海坡的影響,最後形成一個大致平衡的平臺。
日光破曉,一個連線灘頭,長近400米,寬30米的平臺在海上憑空出現了,所有人都歡呼起來。日本觀察團看得目瞪口呆,還能這麼玩?
現在,只要貨輪靠上去,用鋼構橋搭建在這個鋼鐵平臺上,他們就能開始輸送物資。整個平臺同時承受的物資堆積能力大約在5000噸左右。
更重要的是這個鋼鐵平臺還有特殊作用:400米長的平臺可為緊急降落的戰鬥機提供跑道,如將平臺擴充到600甚至米,則連攻擊機都可以緊急起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