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梧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章 轉折(2,6000票加更),鐵十字,月影梧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根據預案,我軍下步計劃是什麼?”
“搭建人工碼頭,讓大量卡車和重型裝備、物資上岸,工兵們夜裡還要修復兩個緊急機場,保證明天能得到陸基航空兵支援……”在確定要發起海豹計劃後,隆美爾元帥的老搭檔高斯從中亞盆地中繼續回到他身邊擔當參謀長——舍爾納接手幾個月後也已完全熟悉各部隊情況,可指揮自如了。有登陸經驗的高斯被派往更重要的地方協同作戰並擬定計劃,軍銜從中將晉升為上將——對一個參謀長來說是很罕見的安排。
知情人士表示這是元首親自下的命令,他對這位參謀長非常看好。而保盧斯指揮的假想敵參謀部則提了很多針對性反登陸意見,甚至總參謀長蔡茨勒也饒有興致地參與了兵棋推演,當年他指揮迪耶普戰役將反登陸打得很成功,有關經驗和應對辦法全部被吸收進來,戰事推進過程也證明冰島守軍基本沒采取任何超過德軍預期的反擊措施,甚至很多方面遠遠不如預期:比如貝中將罵美國人的白痴行為——大家可是知道亞速爾那裡埋了多少地雷、修建有多少工事。
唯獨出乎意料的是美軍陸航的表現還比較堅決,居然敢在無護航情況下進行編隊遠距離轟炸,現在看來也是強弩之末了。
“這步驟用不著了吧?”貝中將說道,“我們已登陸了不少部隊,初步控制了雷克雅未克港,完全可透過正常途徑輸送物資……”
“我有兩個考慮:第一,敵軍肯定也知道我們會透過碼頭大量輸送,萬一集中轟炸容易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嚴重地會妨害已登陸部隊的展開;第二,這是難得的實戰演練機會,雖然我們在地中海里建設過一次人工碼頭,但那畢竟只是演習,在北大西洋敵前建造一次依然很有必要。我想統帥部應該不會介意我們損失一點物資或裝備。”
貝中將被說服了,立即將訊息彙報給了馬沙爾,後者也點頭表示同意,並建議連夜興建。
在艦艇上擔任觀察員們的日本代表則瞪大眼睛,觀察德意志最新科技展現,今天很多人已對西貝爾登陸艇讚不絕口,認為雖然日本率先發展了“平頭尖尾”的登陸艇——方形艇艏向上向前探出,尖銳的船尾拖在後面保持艇身平衡,可直接搶灘,其平直的艇艏是一塊擋板,搶灘後可放下用作人員和裝備下船的跳板,日軍衝上岸時連鞋都不會溼。
但日本登陸艇太小,且只能對付防禦力量不足的守軍,一旦守軍有較強火力,則這種登陸艇力量太弱小。而且小型登陸艇適航性差的問題暴露得非常明顯,只能用大船拖著走,臨近登陸點再釋放,像德軍這樣直接能從法國運動到冰島的大型登陸艇極為理想。
另外,日本陸戰隊原本坦克很少,而且非常輕,發展了特殊的內火艇,但在英美強大的反登陸火力和反裝甲能力面前,內火艇生存性堪憂,現在日本海軍有了足夠的坦克,迫切需要足夠大的登陸艇,而能載坦克的登陸艇必定能載裝甲車,對直接搭乘裝甲車上岸作戰的擲彈兵們,他們除了羨慕還是羨慕。大家都是行家,一看就明白搭乘裝甲車上岸的好處——不但能攜帶重灌備和補給,還不會在搶灘中浪費大量體力,又有機槍甚至無後座炮提供火力,對灘頭火力壓制和縱深追擊作戰大有好處!
團長伊藤整一鄭重其事地記錄下來:海軍登陸戰要引入大型登陸艇,要給海軍陸戰隊多備裝甲車。
前面這些都還可以理解,建設人工碼頭的事完全超越了他們的認知能力,所以集中在船舷上舉著望遠鏡探頭探腦地看下去。
德國海軍實力雖然不強,但工程建設能力在歐洲也是首屈一指,在收到有關人工碼頭建設要求後,各路專家著實動了不少腦筋,這方面霍夫曼也發揮穿越優勢進行提點。
歷史上諾曼底登陸戰役中英美構築的人工碼頭主要是使用混凝土沉箱,這種沉箱氣勢宏偉、規模龐大,小的100多噸,大的可達6000多噸,平均落在5-6米深度的海床上,然後用類似搭積木的方式一個個、一條條串聯起來,最終構建起完整的防波堤和碼頭堤壩。英美在諾曼底登陸中使用了上百萬噸混凝土、鋼材、海沙等材料構築了兩座人工港口,他們先用拖輪拖過英吉利海峽,然後依次搭建,綿延幾千米,每座港口每天最高可為軍隊提供6000噸物資。
德國並不需要這麼大的運輸能力,德國只需要保障一支2-3萬規模級別的軍隊,每天能提供噸左右的物資即可。而且冰島距離歐洲大陸太遠,如果用拖船拖著這種巨大的沉箱過去,先不管海上風險如何,等其抵達戰役都要結束。因此對於構建人工碼頭的第一要求是自主可移動而且速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