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33章 陛下,為了大明你殉國吧(求訂閱),這個大明太兇猛,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逆賊有何動靜?”
王家彥持笏奏道:
“陛下,城上兵力單薄,眾心已散。如今在西直門和阜成門外攻城的有不少是京營的降兵,京營降兵不斷於城門嚷叫稱逆賊兵力如何強大,包圍京城的有二十萬精兵,隨時可以破城,勸城上人識時務,早一點開門投降,免遭屠戮,並且說,五日不降,屠盡全城。城上守兵現在軍心動亂……”
提及城上的情形泣不成聲的王家彥實在是說不下去了,歷朝歷代,什麼時候有過這樣的情形。
難道大明真的氣數已盡?
李邦華也是默默流淚,他後悔自己空有剛正敢言之名,但卻對南遷之議不敢有堅決主張,這才有了今天之禍。
見兩位大臣哭,崇禎也不禁流淚,可是現在即便是哭又有何用?
看了李邦華一眼,崇禎想著還有重要話要同他密談,揮淚王向家彥問道:
“卿自入仕以來,已是三朝老臣,如今是第二次為北京守城事鞠躬盡瘁,君臣患難與共……”
皇上的話讓王家彥禁不住失聲痛哭。崇禎也哭了。
在君臣哭泣時,李邦華流著淚插話道:
“國家到此地步,文武百官都不能辭其咎。老臣當言不言,深負陛下,死有餘辜!”
對李邦華的這兩句話的真正含義,崇禎不很清楚,他也顧不得去想,又接著對王家彥說道:
“王家彥,卿是朕的股肱之臣。事到如今,難道你就沒有一點辦法麼?”
王家彥哽咽道:
“皇上,人心已散,臣力已竭,臣惟有以一死報陛下知遇之恩!”
他的回答讓崇禎陷於絕望中,一時間淚如雨下。而王家彥也是伏地嗚咽不止。李邦華也是流淚不止,他在心中又暗暗悔恨自己沒有在南遷一事堅持到底。
君臣們就這樣相對哭了一陣,崇禎對王家彥說道:
“卿速去城上巡視,盡力防守,以待吳三桂的救兵趕來!”
伏地痛哭的王家彥便叩頭起身,揮淚領旨後便退出暖閣。
在王家彥退出以後,崇禎望著李邦華說道:
“先生平身。賜坐!”
李邦華躬身謝恩後,便側身落座,等待皇上問話。對待李邦華這樣有學問、有操守的老臣,崇禎一向極為尊重,照例稱先生而不呼名。但是他明白,如今京師被圍,不是從容論道時候,李邦華縱有四朝老臣的威望,但對挽救大局也無濟於事。嘆一口氣,崇禎隨便問道:
“先生,今日朕因心中已亂,臨時上朝,文武百官事前都不知道。先生已是古稀之年,如何趕來上朝?不知有何重要陳奏?”
李邦華在椅子上欠身說道:
“啟奏陛下,自從闖賊過昌平之後,老臣知大事已不可為,即移住文丞相祠,不再回家,決意到逆賊破城之日,臣即自縊於文丞相之側。兩天來……”
李邦華的話,讓崇禎的心頭猛然一震,他揮手讓其不要說下去。他忽然想起昨夜的一個兇夢,想到自己也要自縊,想到祖宗的江山就此不保,他不禁掩面嗚咽。見皇上哭了,李邦華也跟著哭了起來,他悔恨自己身為大臣對來到眼前的“亡國之禍”負有罪責。不知道李邦華悔恨心清的崇禎嗚咽片刻之後又說道。
“倘若大臣都像先生居官清正,忠心耿耿,國事何能壞到今日地步!”
皇帝的稱讚讓李邦華離開椅子,跪下叩頭顫聲請罪道:
“陛下!國家到此地步,老臣死不蔽辜!”
崇禎猛然一驚,愣了片刻,問道:
“先生何出此言?”
“臣有誤君誤國之罪。”
“先生何事誤國?”
“此事陛下不知,但臣心中明白,如今後悔已無及矣!”
崇禎聽出來李邦華的話中含有很深的痛悔意思,但是他一時尚不明白,一邊胡亂猜想,一邊叫邦華坐下說話。等都華重新叩頭起身,坐下以後,崇禎問道:
“先生所指何事?”
李邦華欠身說:
“正月初,賊才渡河入晉,雖然太原尚未失陷,可是全晉空虛,京師守禦亦弱,有識者都知道京師將不能堅守。李明睿建議陛下乘敵兵尚遠,迅速駕車南巡,然後憑藉江南財賦與兵源,整軍經武,如此才是謀國上策……”
“當時有些言官竭力反對,亂了朕意。此計未行,朕如今也很後悔。可恨言官與一般文官無知,惟尚空談,現在想來,十七年來許多事都壞在這幫烏鴉身上,殊為可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