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33章 陛下,為了大明你殉國吧(求訂閱),這個大明太兇猛,無語的命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午門上的鐘聲響了。

和往常一樣崇禎又一次乘輦上朝。

從嘉靖開始,大明的幾代皇帝,很少臨朝聽政,甚至很少同群臣見面。但在崇禎登極後,便竭力矯正“皇綱不振”的積弊,每日上朝。像他這樣勤勉的皇帝,可謂是歷朝少有,勤政的程度甚至可比高皇帝。

直到從闖賊的大軍過了宣府以後,因為軍事緊急,許多問題需要他隨時處理,也需要隨時召見少數臣工密商,才將每日早朝的辦法停止,改為逢三六九日御門聽政。不過今天並不是三六九日,突然決定上朝,昨天也未傳諭,群臣如何能夠趕來?

當崇禎乘輦離開乾清宮不遠,到了建極殿時候,才想到自己錯了。方寸已亂的他在心中嘆道:

“難道這也是亡國之象?”

但是午門上的鐘聲已經響過一陣,要取消上朝已經晚了。

他轉念一想,就眼下的情況,在平臺只看見幾個臣工也是好的,也許會有人想出應急辦法,今天倘若吳三桂的救兵不到,“逆賊”破城,這就是他最後一次御門聽政了……

想到祖宗的江山就這麼丟在自己的手裡,更讓他幾乎痛哭聲來。

今天,皇帝突然決定臨朝,午門上的鐘聲雖然敲響一陣,但分散住在東西城和北城的官員們多數沒有聽見,少數聽見鐘聲的也不能趕到。所以,崇禎臨朝的十七年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朝儀失常,冷冷清清的,只有幾個太監侍候,而跪在平臺上接駕的只有二位大臣:一是都察院左鄰御史李邦華,二是兵部侍郎協理戎政王家彥。七十一歲的李邦華白鬚如銀,飄在胸前,五十七的王家彥也是發須花白。看見離御案幾尺外只跪著兩個老臣,除了他們只有十幾個隨駕來的內臣,孤零零的數人襯得院中更是空空蕩蕩的,一時間,他不覺落下眼淚來。

在往日,即便是平時的常朝,少說也有一兩百人,按部就班,分列兩班。眼前模樣讓崇禎沒有去想今天是臨時鳴鐘上朝,所以沒有多的朝臣前來,他只是和以往的情形相比,在心中傷心地嘆息說:

“唉!真是亡國之象啊!”

崇禎甚至沒法忍受這種不成體統的現象,便吩咐道。

“退朝”。

這使得左右的太監們和兩位大臣吃了一驚。大家的思想上還沒有轉過彎兒,崇禎已經站起來向後走去。但是剛要上輦,他就後悔不該突然退朝回宮?

心思竟然如此慌亂!想著王家彥是兵部侍郎?

職掌守城之責?

如今趕來上朝?

必有緊要事情奏報。

應該當面問問明城上守禦情況?

至於李邦華那也是四朝老臣,是位有學問、有操守?

剛正不阿,為舉朝臣僚所推重的重臣。

他甚至接著想到本月初四日?

李邦華同範景文都建議護送太子去南京。這個建議多好啊,只因為當時有言官反對?

讓他一時拿不定主意,最後未被採納。

可恨!可恨!

還有朝臣建議他自己遷往南京?

也因言官反對未採納。

可恨,可恨!

言官實在是可恨至極啊!

後悔無及的崇禎心頭又突然冒出一個念頭?

難道李邦華今日又有什麼新的建議?

“傳諭李邦華、王家彥到東暖閣等候召對!”

崇禎向太監吩咐一句,聲音中帶著哽咽。

回到東暖閣後,崇禎等待著兩人的到到。他在心裡恨恨的想著。

“往日?

大小臣工,這個請求召對?

那個請求召對,為何自從京城被圍以來,國家將亡,反而沒有人請求召對?往日,不但從各地每日送來許多文書,而且京城大小臣工,每日也有許多奏本,可是三天來竟無一封奏本,無人為救此危亡之局獻一策,建一議!這就是大明養得的官嗎?諸官誤朕啊!可恨!可恨!”

等著李邦華和王家彥時,崇禎又奇怪王承恩何以不見影兒,心緒紛亂如麻,有內官進來躬身稟奏道:

“李邦華和王家彥已經到了,候旨召見。”

崇禎說道:

“叫他們趕快進來!”

內官恭敬退出傳旨。又過了片刻,一個太監掀開簾子,李邦華在前,王家彥在後,進入裡問暖閣,在崇禎的面前長揖行禮。

“免禮。”

崇禎問道:

“王家彥,城上守禦如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魔劍伏仙錄

卡利姆的灰心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