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3部分,康熙大帝,雨霖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我罪該萬死啊……”
平涼城四門洞開,一街兩巷擺滿了香案,全城百姓擁上街頭,為終於逃過陷城之災而歡呼。
在一陣昂揚的軍樂聲中,大清撫遠大將軍圖海和撫遠參議將軍周培公,身穿吉服,騎在高頭大馬上並轡人城。王輔臣赤膊了上身,跪在城門口,自綁請罪。圖海一見,急忙翻身下馬,搶上幾步,把他扶了起來,並命令部下,立即為王輔臣取來袍服,親切地責備說:“輔臣你這是幹什麼?昨天培公已把你的心意向我說了,你雖然錯走了一步棋,也是形勢所迫嘛。如今,能夠反正歸順,不但救下了這全城百姓,還可穩定西線戰局,這也是一大功勞啊!”
王輔臣從隨從手中,取過那支豹尾槍。雙手呈給圖海:“圖老將軍,這是聖上欽賜我的豹尾槍,我辜負了聖恩,無顏再享此殊榮,現在呈給軍門,請代我交還聖主。王輔臣願隨你回京待罪……”
“哎……這是什麼話。我們出京陛辭之時,皇上曾親口囑咐,一定要厚侍將軍。圖海我與你揮軍一戰,也是萬不得己呀。這御賜金槍,輔臣兄還是留在身邊吧。走,下一步的軍事,還要你我攜手並肩,共建新功呢!”
窮途末路的吳三桂,接到西線戰報,驚得張口結舌,再也說不出話來,起事六年了,滿指望大旗一舉,天下響應,揮軍渡江,直搗黃龍,可是,打來打去,仍陷在衡嶽一帶,唉!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千不該萬不該,不該憑一時之意氣,先降闖王,又降大清,更不該殺害了永曆皇帝,以致在天下人的面前,弄臭了自己的名產,後悔莫及呀!
吳三桂的日子確實不好過,他豎起了叛旗,打出了恢復漢家天下的招牌,可是響應者卻了了無幾。不但降了清朝的漢人罵他。連前明的遺老遺少,也都指著鼻子罵他。弄得吳三桂起兵造反,竟沒有一個叫得響的理由。他知道自己臭,不得不把希望寄託到楊起隆身上,想利用“朱三太子”這個響噹噹的牌子,號召天下。可是,楊起隆不聽他的節制,自行其事,結果弄得一夜之間,灰飛煙滅。楊起隆藏匿起來,再也不敢露頭了。吳三桂打出了大周朝的旗號,可是,他只敢封自己為“大周朝天下都招討兵大元帥”,卻不敢自立為大周朝的皇帝。他怕因為自己稱帝,得罪了天下群雄,而陷入孤立無援之境。可是,就這樣,耿精忠,尚之信,孫延齡、王輔臣他們,還是不聽他的,說是要和他共謀大業,卻又各打各的算盤。誰也不對吳三桂掏真心。現在,耿精忠投降了,孫延齡投降了,王鋪臣投降了,唯一儲存著實力的尚之信,也在向朝廷暗送秋波.準備投降。吳三桂該怎麼辦呢?
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著吳三佳的兵力,也磨損著部下的鬥志,軍中已經發現了不少的怨言和牢騷,都在埋怨吳三桂,放著好端端的王爺不當,為什麼非要扯旗造反呢?造了反又不敢立國稱帝,鬧得部下拋妻舍子,除了賣命以外,一點好處都得不到。要在往常,軍中出現這種議論,吳三桂絕不肯放過,輕則八十軍棍,重則殺頭。可是眼下,他不能這樣辦,軍士們的牢騷,都是實情啊。唉,既然是各路兵馬垮的垮了,降的降了,就剩下我獨此一家,也不需再顧慮了,立即建國稱帝,大封眾將,藉此機會激勵將士,重振軍威,說不定還能打出一個局面來。
可是,康熙皇上卻不肯給吳三桂機會了。吳三桂要封官封爵,激勵將士,也沒有康熙方便。王輔臣降了,以往的過錯,概不迫究,連那個張建勳都官復原職;耿精忠降了,王位照舊;尚之信觀望了幾年,終於也降了,王位還是照舊。康熙對所有的人都寬大為懷,恩怨過錯一筆勾銷,命他們帶罪立功,報效朝廷。不諒、不讓、不饒、不恕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吳三桂。
一時間,各路勝利之師,從兩廣、福建,從甘陝、中原,鋪天蓋地地壓向雲貴,壓向湖南。剛在大周天子龍位上坐了幾天的吳三桂,在眾叛親離、連遭失敗、又急又怒之下,終於一病不起,嗚呼哀哉了。
桃紅李落,楊柳新綠;藍天如洗,碧水似澄。一封封報捷的文書,乘著春風,飛向北京,飛向紫禁城,紛紛飄落在康熙的御案之上。
乾清門外,養心殿前,到處是一片喜氣洋洋。康熙皇帝高高坐在龍位之上,撫摸著剛剛留起來的小鬍子,滿懷喜悅地望著濟濟一堂的滿漢大臣,就在這時,太皇太后在宮娥們的簇擁下,顫巍巍地走過來了,一進門就大聲嚷道:“圖海,你回來了嗎?”圖海連忙跪下:
“奴才圖海給老佛爺請安!”
“起來,給我說說,吳三桂那小子是怎麼死的?”
“回老佛爺,自從王輔臣投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