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玄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96章:資源才是關鍵,洪武生存指南,裴玄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洪武元年明州沿海的第二場颶風在六月初二日夜間抵達,再次對一切按下了暫停鍵。
雖說來到尾聲,畢竟還是大黃魚汛期。
這樣一場颶風,持續一天,就要損失一萬擔魚獲,也就是100萬斤。然而,卻也沒有辦法,哪怕幾百年後,颶風也不是人力能夠抗拒的。而且,這個年代,也不知道風力具體有多大,又掃過多大的範圍。朱塬只希望明州如同上次那樣,能平安度過。
還有之前出發的運糧船隊。
第三批運糧船隊在五月廿六出發,對氣象敏感的柳老七兩天後產生預感,卻也已經無法召回,因為之前順風,兩天時間,船隊就已經離開了舟山群島最外圍的嵊泗列島區域,駛入遠洋。
朱塬倒也不是太擔心。
五月廿六到六月初二,七天時間,按照緯度計算,船隊應該已經到七八百里外的鹽城外海。
這樣的距離,或許會被颶風外圍掃到,但應該不會產生太嚴重影響,更何況,運糧船隊也有嚴格的避難條例,若是隨船的氣象團隊觀測到颶風跡象,必須立刻轉向靠岸。
說起來,哪怕沒有衛星,沒有雷達,甚至,哪怕之前沒有招攬到柳老七,朱塬對這個時代的航海,也有相當的信心。
這份信心,來源於鄭和的七下西洋。
三寶太監七次遠航,每次動輒一兩年時間,然而,歷史上,卻沒有一次有記載船隊遭遇過重大損失。
龐大船隊持續一兩年飄蕩在海上,難道鄭和船隊運氣好到每一次連一場颶風都遭遇不到?
不可能。
那麼,為什麼每一次遠航,都能相當平安地往返?
答桉可以想象。
這年代,即使沒有各種高科技,只是這片土地上這些人民數千年積累下來的航海經驗,就足以為鄭和團隊提供相當可靠的安全保障。
持續站在文明之巔數千年,這片土地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找到突破傳統農耕時代的一個方向。
朱塬打算給出這個方向。
營海司府邸的內宅。
風雨天氣,出不了門,就做學問。
打算這幾天寫一本《化學》,將還能記得的各種化學知識統計起來。
首先是元素週期表。
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矽磷,硫氯氬鉀鈣。
很遺憾。
朱塬把前二十個背的很熘,再往後,因為有幾個生僻字,21到25號元素,沒能記住,倒是26到30號元素,鐵鈷鎳銅鋅,又接上了幾個。
不過,卻也知道,記不清的21到25號元素,很重要。
其中肯定有鈦,這是幾百年後最重要的一種高強度輕質金屬材料,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等各種尖端領域。
然後,錳應該也是。
作為最常與鐵並列為合金出現的金屬,朱塬覺得,錳很可能就是與26號的鐵緊鄰的25號,剩下三個,就實在不記得了,不過,參照‘錳’,朱塬覺得,應該也是一些適合與鐵搭配成合金的元素。
雖然記不得更多,但朱塬覺得,當下還記得的這二十多個元素,已經夠用。
將來再發現全新的元素,那就有意思了,或許,將來還能有一種新元素,叫‘塬’。不對,元素好像沒有土字旁,嗯,也不是問題,這次讓它有就是了!
畫出了表格,填寫了記得的一些元素,再就是另外一個很重要的點,元素符號。
朱塬不打算參照曾經的記憶,這一次,就按照拼音來搞。
氫,就是q;鐵,就是te;碳,就是t,銅,就是tg……如此之類。
採取拼音首字母,或者,有重複的,就再加一個拼音尾字母。
朱塬因此聯想了一個很‘爆炸’的公式,2jdy3+t+l═j2l+2dy2↑+ty2↑,打算這一陣風雨停止之後,仔細研究研究,做出配比最科學的黑火藥。
這就又涉及一個很重要的點。
相對原子質量。
碳(t)是12,當然,好像也有碳14同位素,這先不說,氧(y)是16,硫(l)是32,如此種種,朱塬比較慶幸,至少某個爆炸公式,他都記得比較清楚。
相對原子質量相加,結合公式,就能計算出最合適的配比,而不是傳統的‘一硝二硫三木炭’這種簡單口訣。
不過,又有問題。
最佳配比,這年代,恐怕也不容易實現,很簡單,因為提純問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