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半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2部分,後途,孤獨半圓,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箴言定國策
朱升雖然六十多歲,鬍子花白,但神采奕奕,聽說朱元璋親自來訪,慌忙下拜,口中謙稱:“原來是吳國公到了,小民不過是一介鄉野村夫,怎麼敢勞您大駕屈尊下問呢?”
朱元璋連忙扶住他,尊敬地說道:“朱某聽聞先生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今日特來拜訪,懇請先生為我出謀劃策,議禮樂征伐之事。”
朱升推辭道:“小民年事已邁,久不問俗事,不敢誤了大人的前程。”
朱元璋再拜,“若非先生說服福童歸降,徽州必會生靈塗炭。先生心繫百姓,何忍朝廷繼續苛待漢人,求先生教我救國之計,救天下百姓於水深火熱。”
朱升見他平易近人,謙虛有禮,且胸懷大志,不禁微微一笑,捻著鬍鬚說道:“大人若不嫌棄,老夫便送您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照這九字行事,您的大業可成。”
朱元璋聽得迷迷糊糊,“先生可否詳細解說?”
“大人若能明白這九字的意思,老夫便出山輔助大人。”朱升賣了個關子,能被朱元璋賞識是種榮幸,可還得看朱元璋值不值得他效力。
朱元璋聽後,牢牢記在心中,一路回到應天,還在翻來覆去地琢磨。
“緩稱王”他聽明白了,這提議和馬秀英的建議不約而同,是叫他不要早早做王侯。槍打出頭鳥,沒見張士誠稱王被元廷攻打,徐壽輝稱王也被元廷攻打,韓林兒更是被元軍逼得丟棄汴梁退守安豐。總之誰稱王,元廷就打誰。他雖然已是一方軍閥,但實力和韓林兒、張士誠、徐壽輝等人還有一定差距。所以為了保持實力就不能急著稱王,且先讓那些大軍閥吸引元廷的注意,避開群雄的矛頭。
但這“高築牆、廣積糧”又是什麼意思呢?難道還要繼續修高應天的城牆?朱元璋想不明白,也不著急,等回去和李善長他們一商量,自然就清楚了。眼看馬秀英就要臨盆,他不敢耽誤,快馬加鞭趕回府,簡單洗漱就去探望馬秀英。
馬秀英正在花園散步,遜影扶著她慢慢挪動,身後還跟了好幾個丫鬟,個個謹小慎微地亦步亦趨。
“不是讓你臥床休息,你怎麼又出來?我這幾天不在,你肯定把我的話當耳邊風了。”朱元璋連忙上前扶住馬秀英,生怕她有麼閃失。別的婦人臨產的那幾天幾乎都是躺在床上養身體,偏生馬秀英一點都不安分,不僅每天要出來走動,有時還要做些亂七八糟的“體操”,讓朱元璋又擔心又無奈。
馬秀英挽住他的胳膊,笑了笑,“產前適當的運動有助於我順利生產。你放心,我沒有再做體操,只是走一走。”
朱元璋用寵溺的語氣抱怨道:“你啊,總是說些古怪的道理。外面風大,快回屋去。”
“你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沒見著朱升嗎?”馬秀英老老實實地跟他進了屋。
朱元璋灌了一大杯水,“見著了,這老頭還給我出了個難題。不過你都要生了,我不敢在外面耽誤太久,先趕回來陪你。”
別人都說朱元璋是個大老粗,其實馬秀英知道他粗中有細。見他如此體貼自己,馬秀英的笑容愈發燦爛,好奇地問道:“朱升出了個什麼難題?”
朱元璋把心中的困惑道出來,“這人倒是一個真正的賢士,談吐不凡。我向他求教救國之計,他告訴我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還說我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他就出山輔助我。”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馬秀英輕輕地重複一遍,突然眼睛一亮,喜上眉頭,“我明白了,八哥如今只佔有應天府及其周邊地區,在你的北邊有韓林兒、劉福通,東邊有張士誠,西邊有徐壽輝等,南邊有元軍,他們的勢力都比你強大,面對四面強鄰你不宜主動出擊,應該韜光養晦,以待時機。在此期間努力發展農業,備足軍糧,操練兵馬,積蓄力量。”
“原來是這樣啊。”朱元璋豁然開朗,又微微懊惱道:“這些讀書人就是喜歡拐彎抹角,直說不就解決了,害我想了半天,其實我本來就是這樣打算的。”
“人家朱升先生是考驗你的悟性,若你連這都理解不了,人家憑什麼輔助你啊?”馬秀英掩嘴偷笑。這九個字的歷史意義,上學的時候老師已經講解過,毛爺爺也曾變通地引用過這九個字,作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中國的國際戰略,她若是答不出來,還真不好意思說自己讀過書。
朱元璋嘿嘿笑道,彷彿撿了莫大的便宜,“我還說去問李善長他們,沒想到夫人聰慧過人、悟性極強,這下他跑不掉了,我這就修書叫他趕緊來應天府任職。”也只有在馬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