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83章、打的是民心,靖明,冬三十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八代遼王,而是確實更加沉穩、聽教一些。
如今毛氏深感機會難得,來朝鮮之前就做得很絕,遼藩產業幾乎被她變賣乾淨。
到了這裡,到處施恩是必然的,而且已經開始張羅著給遼王選朝鮮本地妃子。
一切都為了將來更穩。
相比起平安道、黃海道這邊的情況,朝鮮京畿道東邊的江原道、東南面的慶尚道尚不知曉西北邊的情況。
而從漢城散播過來的訊息,對這兩道的官紳大戶來說只如同晴天霹靂。
哪有對當地大族趕盡殺絕的架勢!就這,大明還想以皇明子孫為朝鮮國主?
不得不說,尹元衡的分析也有道理。
但趕在這個關口,其實又已經走入了張經的陽謀。
眼下是什麼時候?是今年糧食開始收成的時候。
漢城外面圍三闕一,尹元衡的壓力有多大?
如今不論怎樣,都是尹元衡擋在最前面,給地方文武大族許的諾,就包括維護現有的朝鮮秩序,維護他們的利益。
作為交換,難道現在暫時沒被戰火波及的這兩道不能在糧草物資上支援漢城、共御外敵?
何況,東南面的海上聽說還有個獨眼大帥帶著幾條戰艦時不時的侵擾一地。
於是他們自然難免更加橫徵暴斂,把擔子壓到他們身上。
“漢人已經把平安道、黃海道的百姓都擄走做苦力了!如今尹相還在苦苦支撐,你們難道要讓王師敗了,那些明軍過來搶走你家的兒女嗎?”
話卻也不會只由得他們這樣說。
漢城之中那一夜計程車林大禍畢竟還是傳了出來,讀書人當官了之後會怎麼樣不好說,但沒讀書之前,尤其是年輕的時候,還是會有一些熱血抱負和理想的。
現在,士林在朝鮮朝堂的高層幾乎被一網打盡,這種局面對他們來說卻是個至暗時刻。
尹元衡安排散播到東邊和東南邊的訊息裡,也被他們解讀出一種局面。
話不能說透,但至少鄉野之間,有一些窮苦讀書人也會點幾句:平安道、黃海道那邊,只是在打官紳大戶,分地給百姓。
他們有限的見聞裡,轟轟烈烈推行了多年的大明新法也多少傳到這裡來一些。
“上國對我們,也會對漢民一樣?”
“那就不敢說了……只不過,四海皆知,上國如今在位的乃是千古明君……”
尹元衡把大明這個敵人樹立得很殘暴,儘管他對士林派更殘暴,但共同的敵人還是讓朝鮮官紳大戶選擇全力支援他。
但凡事都有兩面,朝鮮的窮苦讀書人感覺將來不能更壞了,什麼官紳大戶……他們現在又沒做官,又不是大戶。
而在平安道和黃海道的兵亂、隨後的潰敗裡,也有一些百姓、逃兵,輾轉流落到其餘諸道。
有一些事實,自然也被他們帶了出來,包括去年冬天鴨綠江北岸數萬難民受到的賑濟,包括那邊如今種了一種新的叫洋薯的莊稼……
“這何時能功成啊!”宋良臣越來越急。
“宋侯啊!”張經不由得點了他一句,“忘記陛下教誨了嗎?戰爭,只是手段!又不是來打個勝仗耀武揚威的,看長遠一點。仗打完時,人心也變了,這才更加重要!”
“他們都開始有新糧從東邊運過來了!去劫一劫糧道總該做吧?”
“劫糧做什麼?”張經繼續搖頭,“運得越多越好!宋侯莫非以為,運來的糧食,城中百姓吃得上?即便要買,價格又是多少?運得越多,屆時入城後賑濟也就更輕鬆。運得越多,說明其餘諸道正在橫徵暴斂!”
“只供守軍,那軍心就更加穩固,更難打了!這麼多天,還不見有將卒臨陣起義!”
“難道還要靠有守軍起義得勝?本就不指望這個。”
宋良臣無奈地看著他:那天你說喊完士林派再喊士卒又當如何時,神情可不是這樣。
在宋良臣看來,已經快入冬了。如果平安道、黃海道不保,明軍糧草軍資就只能依賴海運了。如今形勢,已經越來越不妙了。
張經卻堅持著要實行這樣的戰略,也不怕朝鮮各地在入冬後搞出什麼反攻亂子。
“等著!”張經的目光盯著遠處的漢城北門,“王師非為征服而來,而是解救而來。人心向背,本就需要更長時間。數月以來只轟城牆,城內民夫修了這麼久的工事、做了這麼久的苦工,天寒地凍時還吃不飽、穿不暖,難道想不通王師本可一鼓作氣卻耐心勸降的仁義之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