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84章、這一仗是精神攻擊,靖明,冬三十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通人家買到的,少之又少,價格還高得離譜。
明明東面還是暢通的,但由於怕城中百姓逃難出去,導致後面苦戰時沒有民力可用,城中普通百姓根本不允許出城。
以前,漢城周圍還有田地,城中不少人家在外有親族,可以送送糧食送送菜,降低生活成本。
去年大亂一起,本就有不少城外百姓逃難到城中。往日只是小家小戶在城中討生活、多掙些錢的,家裡張嘴要吃的人口還變多了。
現在不能出去,外面田地荒蕪沒有收成,城裡又沒多少地方能種,吃的從哪裡來?
眼看家裡米缸已經見底,妻子慌著神說:“爸爸,孩子爸爸,買得到的……東家他……”
“要給衙門老爺好處,被帶去時才能都買得到,我知道!”男主人憤恨不已,“那些東西交給他拿去當了,也只換回了這麼一點錢,好處已經都給他了!我們還有什麼能給他?”
“那就讓我去樸大人家裡吧!”妻子淚眼漣漣,“他們說了,樸大人家裡缺僕人,有粥喝。”
“不行!我怎麼能……”
妻子是原先城北洞有名的美人,他知道。
無怨無悔地嫁給他,剛剛給他生了孩子養到兩歲,儘管過去一直在城北洞那邊種著田也沒有讓她的面容老多少。
一起逃難到城裡,靠著他過去在城裡做工的關係尋了東家宅裡這一間小屋避禍。
東家是買到了糧,可讓衙門裡的胥吏幫他拿著家裡僅存的一些值錢物事去典當換錢時,那胥吏看見了他的妻子。那個眼神,他知道其實就是胥吏在為難他。
東家不能得罪那胥吏,不然東家也買不到糧了。
“孩子啊!要是沒糧食了,孩子怎麼辦啊!”跪坐在地上,妻子流著眼淚拉著他的手,“就讓我去吧。不論如何,都要先活下去啊。我相信你將來能救我的,你會救我的……”
兩人都知道一旦賣身出去後會遭遇什麼樣的命運,但那又能怎麼樣呢?
又一天,漢城上空迴盪的聲音又多了花樣。
李家王朝初建時,兵荒馬亂的朝鮮民間多了一種歌謠。
這種歌謠慢慢傳唱,多加改編,最終在後世以“阿里郎”為人所熟知。
此時此刻,這歌謠還不是將來的版本,但不妨礙張經安排著讓士卒學唱,也算圍而不攻的無聊日子中讓士卒有些事情做,在充實的狀態下保持士氣——也算精神攻擊嘛,道理都讓宋良臣安排將來講給士卒聽了。
於是這種本身就脫胎於民間苦楚、寄託百姓感情、在民間多有傳唱的歌謠,迴盪在了漢城上空。
被徵發的兵卒,大多也同樣來自民間,父子分別、夫妻離散。
朝鮮仍是兵農一體,被徵發來當兵,除了捨棄自己耕種的田地和陪伴的家人,不是當真打仗時還確實是要自備兵器、衣服、糧食。明軍喊的“我們當兵有軍餉”,屬實精神暴擊。雖然此刻大戰當前他們的糧食自該有供應以穩軍心,但這一切是為了什麼?
被圍了幾個月,東面糧道一直暢通。可奪位不正的尹氏姐弟在守城的壓力下,又哪有那麼大的本事顧好守城的同時還顧好城中這麼多平民百姓的生計?
生死存亡當前,典當家財的、被胥吏藉機盤剝的、被大戶藉機賤買奴婢的,漢城之內有多少憤怒和不滿正在繼續醞釀?
他們或許膽子本就很小,或許也都是手無寸鐵,或許也都覺得眼前的狀況是因為大明打來了才導致的。可是明軍已經圍而不攻這麼多天,已經喊了不入城不劫掠不搶人這麼多天,東門運進來的糧食從來不斷,為什麼花好多倍的價錢還是買不到糧?
沒有糧食,怎麼活下去?
漢城守軍確實仍舊還穩,尹氏政權的文武確實暫時一心,但隨著寒冬將盡,許多連被子、冬衣都已經典當出去的人家,正感到越來越絕望。
終於到了有一天,明軍的喊話聲再次變了。
【平安道、黃海道新糧運來了!為了百姓生計,大明停止炮擊,允城中百姓出城平價買糧!】
這一次,尹元衡及諸多文武重臣都不由得來到了城牆上,臉色難看地看著城外的陣仗。
一里多地以外,是一輛輛的輛車,一袋袋堆起來的糧食。
擺在那裡,好像是一個不小的坊市。
還有小小的人影往來不絕。
他們看不分明那些人的模樣和裝束,但是更加純正的朝鮮話聲音更大了。
莫非運糧而來的,都是平安道、黃海道的叛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