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7章、新舊之際,靖明,冬三十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歷經近月,從鴨綠江畔開始啟程,一支龐大的隊伍在龔用卿的陪護下終於抵達京城。
這個時間回到京城,自然是刻意安排的。
看著安居樂業、燈火輝煌、祥和熱鬧的大明都城,隊伍中的耆老們老淚縱橫。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從兵荒馬亂中背井離鄉,在天寒地凍裡一路逃難,和藹的大明官員和有序的賑濟安置,這數月的經歷讓他們也相信了龔用卿的話語。
到了京城的東門外,滿面皺紋的耆老們顫顫巍巍地展開了一幅長卷。
這幅長卷上沒有一個字,只有一個個手印。
今夜不宵禁,但城門還有守衛。
訊息直達入宮,朝鮮逃難百姓萬民請願,盼大明揮師平亂、解萬民於水火。
龔用卿是會搞事的。
這一次他做對了,用大明對朝鮮逃難百姓不計成本、引起大明百姓不解與非議的賑濟,至少收了這批難民的心。
而在那裡無奈推說畢竟只是朝鮮內亂,大明豈能就此打入朝鮮助他們返鄉,委婉言語之下最終促成了這件事。
用他對那邊一些“深明大義”的耆老說的話:民心不可違,大明百姓豈願意朝廷窮兵黷武四處征戰?便是施粥賑濟,已經讓京裡非議不已。除非朝鮮萬民歸心,那便是一家,這才不能置之不理。放到大明百姓那裡,也得看到朝鮮百姓將來當真歸心,不會拖累大明。
於是他們就這樣出發了,千餘人的隊伍衣衫襤褸地徒步自鴨綠江畔而來。
要衣衫襤褸,要慘。
這是要讓大明百姓看到,所以不能作假。
大明君臣自然是早就知道有這麼一出的,但京城百姓不知道。
除夕之夜,大明百姓安度春節,其樂融融之中多了一件這樣大的熱鬧事。
聖旨隨後從宮裡傳來:外藩子民眾多,令治安司並禮交部先於東門外擇地設營,安置其人。萬民請願之事,節後君臣再議。
新一年的這個春節,從初一開始,跑到東門難民營外看朝鮮難民成了京城百姓的一件新事。
仍舊是那一句:沒有對比就沒有幸福。
皇帝的新年賀詞也刊載出來了。
【歷經十餘載,從勘察到試驗,再到真正動工,耗銀總計千又四百餘萬兩,黃淮諸堤堰已修造完成。黃淮水患能不能稍歇,接下來便是一年年看成效的時候。】
【農家根本,天時之外,水利、糧種、農具、糞肥,這些年一件件在辦。新年開始,治理黃淮的能工巧匠、賢臣能吏,下一步要升任四方。湖廣熟地,正宜繼續規整,成大明新糧倉;陝晉植樹固土,一為減黃淮水患,二為復關中水土;河套開墾新田,塞上江南初具氣象。洋薯、土豆、玉米,諸多新糧種正每年培育。假以時日,大明百姓皆得飽食。】
【新世侯所創制之蒸汽機,已用於織造局。織機改進,下一步則要覓合適地方,改良棉種,大種棉花。盼有十年,大明可產棉布數十倍於今,其價更低,大明百姓皆不畏寒,家家都有棉被,不必以絮被過冬。】
【改公元后,朕以天下大同為志,創天下大同之黨,與諸藩公訂貿易協定互通有無。諸事諸策,君臣一心皆為大明百姓萬民……】
像這樣皇帝親自向大明百姓說話的事情,已經進行了十幾年。
這麼多年下來,皇帝不像過去那麼神秘了,可是也顯得更親切了。
在排著隊領賑濟粥、衣衫襤褸的朝鮮難民隊伍面前,京城百姓衣著體面,熱鬧人此刻的注意力也不在那些賑濟糧要花多少銀子上了。
難民是真難民,做不得假。
畏縮的體態、惶惶難安的神情,都是真切的草芥模樣。
對比之下,愈發顯得大明百姓如今的生活彌足珍貴。
再想到過年前皇帝對親王勳臣的毫不客氣,實在令這些來尋優越的京城百姓感慨。
“看樣子,棉價是不是要漲?”
“棉價漲是肯定的,但棉花又不能吃。如今可不敢明目張膽侵田奪產,那幾位還沒定罪呢。有餘力種棉的,自然只是那些大戶。”
“良田還是少啊。”
“……要我說,外藩的田地都被糟蹋了,瞧這兵荒馬亂弄的,讓咱去種多好!”
“嘿你還真別說……”
就連普通人也因為大明諸多技術積累帶來的原材料需求的爆發想到了這一點,更何況那些頭腦更好的?
經過不願改變現狀和那些不甘於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