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54章、被利用的嚴嵩,靖明,冬三十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遣使抵京,訂立公約時便不妨打下基礎。臣以為,既然將來中國及諸藩皆出同源,該仿照宗人府,國與國之間有個商議、調解、懲處衙門。能如國策會議一般,將一些問題關起門來商議,也是防患未然之法。”
朱厚熜意外地看了看他。
這不是小聯合國嗎?
唐順之倒是想在了前頭,有調解國與國之間矛盾的平臺,至少可以不將直接動武作為率先想到的手段。
“此外,中國為宗主,縱然不將諸藩視為外敵,防範仍然要有。國帑支應將卒駐於諸國雖非長久之計,然商貿既大興,效仿南洋都護府,於兵家必爭之地乃至於每國皆有一處軍商兩用要塞,也有大用。”
“這個不是早有計劃嗎?馬六甲、對馬島這樣的地方。”朱厚熜疑惑地看著他,“每國皆有一處?”
軍事基地遍佈各地,財政壓力同樣會極大。
朱厚熜的構想裡,有了一層藩國的屏障,有那麼三四處大明直接控制的飛地實土,也就夠了。
唐順之說道:“諸藩新封之初,定要倚仗中國。將卒餉銀及軍需,該由藩國國庫也共擔一些,這是應有之理。將來或可裁撤,但至少二三代裡,要助諸藩國主穩守國土。”
朱厚熜瞧著他們。
裁撤?
不管什麼領域,裁撤豈會不牽涉到許多人的利益?哪那麼容易裁?
看了看嚴嵩一派“我只是陪他來的,不是我的主意”的表情,朱厚熜知道了這大概是軍務會議諸參謀們從武將利益出發做出的考量。
一旦現在設想中的體系完全出現,大明稱得上四境安寧、無有大戰了。
到那種時候,大明軍隊要幹什麼?卸甲歸田嗎?
保持存在感,是必須的。
既然國內大機率不會有什麼戰事,那麼將來大明將卒能建功立業的地方,只可能是仍舊有土民“不服王化”的外藩了。
說是助分封到各藩國的皇子守穩國土,實則是想要定下各藩國軍事安全需求外包給大明的定例:大明國庫自然要繼續有軍費開支,而各藩國還要準備一份“保護費”。
站在這個時代的特性來考慮,站在大明的立場,朱厚熜覺得這確實不算個壞主意。
首先自然是能將各藩國控制得穩穩的——駐外將卒,只要一直能有兩份收入來源,那就不必捨棄一份,轉而冒著被討伐的風險只效忠於可能“給得太多了”的外藩國主。
手握軍事力量的大明軍方反而會成為大明與諸藩國之間最積極的和事佬。
其次,這種做法無疑會得到整個大明軍方的鼎力支援。只要大明皇帝始終堅持這個套路不動搖,那麼大明皇帝就將永遠得到軍隊不動搖的支援,讓朱厚熜不必擔心自己的子孫不行、被文臣挾制。
最後,這個問題也能讓大明不必擔心將來藩國兵力威脅大明——你自己的治安軍都是大明派過去的,你拿什麼跟大明打?
朱厚熜長嘆一聲:“諸藩國主,一定想要有自己能掌控的兵力。縱然只有心安享富貴,但以外藩的根基,要按照大明的標準來共擔軍費,自然只能採稅於民。這法子自然是極好,卻有違施恩於諸藩國民的宗旨。民心若有怨,終究是損害根基的事。”
誰能保證每個藩國的國主都沒有雄心呢?
軍事力量不握在自己手上,明裡暗裡的鬥爭會更強。
若想建立自己的軍事力量,還要承擔大明駐軍的軍費開支,自然只能從民間收重稅。
“故臣等以為,陛下需儘早聖裁,定下根本大計。諸藩將來有了定製,只要循著根本大計,各自定心,則財計最為寬鬆,也不致於害民。”
朱厚熜看著他們。
就是說,要各藩國將來的國主直接從源頭就認可一點:不要想著有朝一日反抗大明,把軍權交給大明來負責。有大明的商貿通道和制度優勢,在外藩建立起更加富裕的國家是可以期待的。各國把內政事和與大明的關係釐清,那就是穩固無比的地位和財富。只用支付一份給大明駐軍的軍費,稅收政策也不致於定得那麼高,讓藩國百姓苦不堪言。
一種“喊爹一念起,頓覺天地寬”的美感。
實情也如此:有大明在,難道你們還想翻身忤逆?
有忤逆的心思,那麼將來朱厚熜的嫡子嫡孫們大概也會很樂意:你不聽話?那換一個,讓我自己的親兒子過去做國王。
只要保證了大明軍方與藩國文臣的利益不受損失,那麼藩國國主是誰,恐怕並不重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